淮剧的唱腔艺术

  淮剧音乐,起源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当中的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江苏大地丰富多彩的民歌、栽秧号子、田歌、打夯号子、赶牛号子等,成为淮剧音乐早期素材的来源。当地人,将这些民间曲调,统称为“嗬哒嗨”。这些源自劳动者的民歌曲调,深深地烙上了朴实、粗犷的印迹,音乐艺术的情趣独特,是民众勤劳勇敢的精神写照。
  淮剧在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上海以前,是下河地区的“香火调”(即门弹词腔调以及香火戏中的僮子调衍变而成),和上河地区的“淮调”(田歌、号子合流发展而成)。在上海,淮剧在曲调和唱腔上,创造了拉调和自由调,从而确立了淮剧的三大主调。淮剧的唱腔结构体制,兼用了曲牌联缀和板式变化的综合体。淮剧的唱腔可大致划分为——主调、基调和小调三类。
  拉调的音乐,借鉴了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呵大海”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字多腔的新腔,音乐醇厚和谐,这一大胆创新是淮剧首次运用拉弦乐器伴奏,故被称为“拉拉调”。曲调的结构形式源于老淮调,在行腔和板式方面则更为丰富。弦乐大大提升了淮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至后期发展成一字一音的随腔伴奏、支声加花的包腔伴奏。
  自由调的唱腔,是从拉调发展而来。音乐得以完善,创作出有个性的淮剧声腔。自由调的音乐结构转换自如,不作严格的限制,音乐赢得自由创作的空间。自由调旋律优秀,能悲能喜,可长可短,又易于吸收新的音乐旋律元素,使淮剧音乐能够更贴切地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
  淮调的唱腔音调高亢,结构严谨,变化别致,锣鼓衬腔,风格韵味十分独特。音乐保留了劳动者号子引吭高歌的乡土特色,故此又称为“淮蹦子”。淮剧唱腔曲调极其丰富,在“自由调”之后,淮剧音乐又一次新的飞跃。表现在唱腔句式、旋律、定调和定弦等,均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淮剧唱腔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唱腔流派。如:
  筱派旦腔——著名表演艺术家筱文艳女士创立。该流派细腻柔美、爽朗动听,注意运用各种润腔技巧刻划人物性格,善于运用倚音、颤音,根据情感需要加入哭泣声或笑声,运用得自然妥贴。发声方法科学,追求发声时气息的流畅,运用口腔、鼻腔、胸腔和脑腔共鸣,注重发挥中低音区厚实、柔润的特点,演唱情感真切,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何派生腔——著名表演艺术家何叫天先生创立。该流派讲究演唱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吐字清晰,音韵纯正,嗓音宏亮,用气深沉,给人以流畅、苍劲、舒展的艺术美感。善于运用颤音、嗽音、极富情感色彩,并注意运用真假嗓,造成音色上的强烈对比。其创作的“自由调连环句”,开创了淮剧生腔艺术的新局面。何派生腔艺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借鉴民间说唱艺术,以较快节奏演唱的特点运用于淮剧并加以革新,使曲调抒发人物情感或叙述情节,达到一泻千里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马派自由调——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麟童先生创立。武生出身的马麟童,嗓音沙哑,演唱大段唱腔有难度。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艺术实践,他设计出一种符合自己行当的唱法。注意音句中小过门的运用,解决了做工戏和武打戏时气息较短的矛盾,能在每句中获得三次换气的机会,又形成了分明的艺术节奏,产生跌宕有致的舞台艺术效果。他的演唱气质豪放,胸腔共鸣饱满,刚劲有力。在唱腔中常常有大幅度地上下滑音。
  李派旦腔——第一代淮剧女演员之一的李玉花女士创立。该流派要求演员有清脆的好嗓子,演唱重喷口,口齿清楚,擅长大段的清唱。唱词通俗,字音清晰,注重吐字,句急而气不乱,腔紧而字不糊。大段唱分层次,注意起伏安排,紧紧抓住观众情绪,演唱引人入胜,句与句子之间连接天衣无缝,演唱极具亲和力。
  杨派生腔——著名淮剧艺人杨占魁创立。该流派吐字清楚,韵味醇厚,行腔流畅,感情真切,四声规范,唱腔质朴、自然,具有刚中带柔的气质。注重从不同剧情出发,塑造人物,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大量吸收了抒情的民歌曲牌体的唱腔,丰富了淮剧曲调。
  徐派老旦腔——著名淮剧艺人徐桂芳创立。该流派重在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创造出各种人物性格的老旦腔,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鲜明的音乐形象。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运用上、下滑音。
  周派生腔——著名淮剧艺人周筱芳创立。该流派独树一帜,嗓音宽厚明亮的嗓音,演唱洒脱,他的音乐给予人飘逸、豪爽和清朗的感觉。
  诸多的唱腔流派,结合演员自身的嗓音特点和发声技巧,使淮剧唱腔音乐步入完美的境地。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