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的唱腔艺术

淮剧音乐,起源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当中的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江苏大地丰富多彩的民歌、栽秧号子、田歌、打夯号子、赶牛号子等,成为淮剧音乐早期素材的来源。当地人,将这些民间曲调,统称为“嗬哒嗨”。这些源自劳动者的民歌曲调,深深地烙上了朴实、粗犷的印迹,音乐艺术的情趣独特,是民众勤劳勇敢的精神写照。

现代淮剧的发展与新生

早期的淮剧演出多是富人点唱,戏班子互相会串,或你来我往的进行“打炮”,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戏班子是和“叫化子”联系在一起的。淮剧老艺人们至今还记得形容他们当年唱戏生活的四句顺口溜:“上台像公子,下台是花子。吃饭像猴子,睡觉是虾子。”

淮剧舞台上几种常用的服饰介绍

蟒的样式是圆领、大襟、长度一般拖到脚面,袖子宽阔、肥大,带水袖,配有宽松的腰带。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帝王、官员等角色使用量最多的一种蟒袍,扮演文臣武将的老生、小生、武生都可使用。在戏曲舞台上,常由蟒袍的色彩来区别剧中任的身份、地位与年龄。蟒袍大体分为红、明黄、杏黄、白、蓝、绿、紫、粉红、淡湖、浅米、古铜、豆沙、香色等。

淮剧的东、中、西路和南、北派

淮剧的东、中、西路和南、北派

淮剧文化区在苏北形成东路、西路分异的同时, 又在上海和苏北之间形成了南派、北派的分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上海淮剧发展步入了“精英化”的“都市新淮剧”, 一改以往淮剧给人“乡土土到家”、“悲苦苦到底”的印象,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地方剧种知识:淮剧

地方剧种知识: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起源自江苏省盐城、阜宁、淮安、淮阴等地区,流行于江苏省境内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京杭大运河沿岸,以及沪宁沿线的一些中、小型城市和乡镇地区。

淮剧的曲调

淮剧注重唱工,几乎每个淮剧剧本都有大段唱词。如传统节目《牙痕记》中“金殿认子”一折,竟有四个角色的唱词都在百句之上,这在其他任何剧种的节目里是极为罕见的。大量的唱词带来淮剧非常丰富的唱腔,而它的唱腔来源也各不相同。

淮剧的角色行当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

淮剧的起源

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和扬州府两地区,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淮剧中的打击乐

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淮剧音乐的发源

淮剧从唱法表演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边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