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淮剧情缘

  淮安是淮剧的发源地。淮剧以其优美的唱腔,曲折的故事情节感人。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淮剧给童年时代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对淮剧更加关爱。

  1952年10月至11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海市文化局选送的戏曲剧目中,有大型淮剧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古装传统戏《送京娘》和《蓝桥会》等,这是淮剧第一次登上首都戏剧舞台。10月22日晚上,文化部安排一台节目到中南海怀仁堂去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其中有《送京娘》(筱文艳饰京娘、何叫天饰赵匡胤)、《蓝桥会》(武筱凤饰贾玉珍,杨占魁饰韦郎保)和《种大麦》(顾少春饰农夫,筱文艳饰农妇)三个折子戏。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到后台和演员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和筱文艳握手时,问她是哪里人?筱文艳回答说:“淮安人(实际是养父的家乡)。”周恩来亲切地说:“哈哈,咱们还是同乡呢。你是住在城里,还是住在乡下?”“住在乡下。”“哪一个乡?”“车桥东乡。”“我是淮安城里,可是已经40年没有回去过了。不知乡亲父老生活得怎么样?请你代我向他们问好。”周恩来平易近人地与一个戏剧演员攀起乡亲,使筱文艳又惊又喜。筱文艳自幼从苏北逃荒到上海,不知家乡在哪县哪村,也不知亲生父母的姓名。她在旧社会,尽管通过奋斗、拼搏成了名角,但在旧社会演员没有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翻身了,淮剧翻身了,筱文艳处处感受到这巨大的变化,很高兴地说:“总理今后到上海视察工作时,我们再向您汇报演出家乡戏,请您来看。”周恩来说:“好!我到上海去的时候,一定看你们演出。”这次观摩演出,筱文艳荣获演员一等奖,何叫天、武筱凤荣获二等奖,顾少春、杨占魁获三等奖。

  此后,周恩来在北京陆续看了4次淮剧。1956年4月,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代表包括筱文艳在内的文艺工作者,在联欢会上演出,周恩来应邀参加,欣赏了筱文艳清唱的淮剧《白蛇传》中《断桥》、《盗仙草》等唱段。

周恩来的淮剧情缘

周恩来接见淮剧演员筱文艳

  1960年8月,上海市文化局组织京、昆、淮青年演员赴京演出队,其中有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的青年演员韩小友、施月娥、李金贵、梁学鹏、吴开富、陈桂英、张德顺、周云芳、胡月霞、于天生等10余人,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淮剧《白蛇传·断桥》、《探寒窑》和《女审》。《女审》是根据《铡美案》改编的,内容是韩琪在三官堂救走秦香莲母子三人,秦香莲习武练兵,立下军功,封为都督,回京后亲审其夫,最后剑劈特赦圣旨,杀了陈世美,反出皇城。周恩来用商量的口气对演员说:这样的改编,与民间流传多年的故事不合,行不行?从此,《女审》以后就很少演出了。

  1962年4月19日,全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委员扩大会,淮剧演员有筱文艳、方素珍、周筱芳、顾少春等人出席。会议期间,周恩来陪毛泽东接见了会议代表,观看了联欢晚会演出,筱文艳在晚会上清唱了《送京娘》选段。

  1964年12月20日至1965年1月5日,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同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也在北京召开,出席“两会”的文艺界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举行联欢会,筱文艳是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在联欢会上清唱了淮剧《白蛇传》选段。当时,筱文艳刚到农村参加过“四清”运动,为了表示向贫下中农学习和对名利思想的痛恨,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正勤。周恩来问她:“为什么要改名字?”筱文艳说:“我要把名利思想去掉。”周恩来说:“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看你怎么对待这个名字。你来开会不是代表你个人,而是代表群众。你把名字改了,连我都找不到你,群众更不会知道了。”周恩来的批评,使筱文艳明白了思想改造不在于搞形式,而在于真正从思想感情上和群众打成一片。后来,她写了一篇《从王大娘到张同志》的散文,谈深入生活的感受,在报纸上发表,周恩来在上海虹桥机场候机室里看到这篇文章,很高兴,托人带口信给筱文艳,鼓励她要永远和工农兵结合。

  周恩来多次因公去上海,先后有7次抽空看了淮剧演出。1954年11月29日,周恩来陪毛泽东、刘少奇去广州,返京时途经上海,在延安西路200号华东行委民族事务处(文艺会堂),看了淮剧《五台山》,这是全本《杨家将》中的一折,内容是宋太宗自幽州逃至五台山,欲还愿出家,众臣劝阻,杨五郎痛恨朝中权奸横行,悲叹兄弟凋零,毅然代帝出家,在五台山当了和尚。

  1957年10月15日,周恩来去上海视察工作,上海市文化局在黄浦区友谊电影院,安排了一场综合性文艺晚会,其中有淮剧《断桥》、《水斗》,这是《白蛇传》中的两个折子戏,筱文艳饰白素贞,杨占魁饰许仙,马秀英饰小青,何叫天饰法海。陈毅陪同周恩来看了演出。晚会结束后,周恩来在休息室接见参加演出的几个剧团的主要演员。周恩来问筱文艳,淮剧团经常在哪个场子演出?筱文艳说淮剧团尚无固定演出场所,上海市文化局长李太成忙说,局内已经确定将北京东路闹市区的金城大戏院给淮剧团排练演出。周恩来说:“好!淮剧场子打算叫什么名字?”筱文艳说:“打算叫淮光剧场,因为上海人民淮剧团前身叫淮光剧团。同时,我们要为淮剧争光,所以叫淮光剧场。”周恩来笑笑说:“你们想法是好的,我看最好不叫淮光剧场。因为上海人念‘淮’是与‘坏’同音,他们会把淮光剧场读成坏(音wá)光剧场,这就难听了。”在场的人都赞成总理的意见。筱文艳提议请总理为剧场起个名字。周恩来说:“外国人都知道上海有个黄浦江,友谊电影院就在黄浦区,我建议就叫黄浦剧场吧。”大家都拍手叫好。筱文艳请总理题字,并拿来纸笔墨砚,周恩来欣然挥毫写下“黄浦剧场”四个字。而今,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可是黄浦剧场门楼上镌刻的周恩来墨宝,仍然熠熠生辉。

周恩来的淮剧情缘

筱文艳演出《白蛇传》

  同年12月15日,周恩来陪缅甸总理吴巴瑞、副总理吴觉迎到上海访问,在陈毅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陪同下,出席了欢迎缅甸贵宾的文艺晚会,上海人民淮剧团演出了由王健民、马仲怡重新整理的《蓝桥会》,改名《水漫蓝桥》,内容为青年韦郎保与邻女贾玉珍相爱,因战乱离散,数年后,贾玉珍在河边取水,巧遇路过的韦郎保,互诉分离相思之苦,二人相约三更时分在蓝桥相会,一起出逃。谁知贾玉珍在婆母监视下无法脱身,韦郎保因久等,遇山洪暴发,抱桥柱而亡。贾玉珍凌晨赶到时,见状痛不欲生,投水殉情。杨占魁、武筱凤生旦对唱,且歌且舞,获得了满堂彩。

  1959年4月2日至4月5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在锦江饭店小礼堂为出席会议的地委以上干部演出了由杨占魁饰州官,孙艳霞饰州官太太的《官禁民灯》,由马秀英饰王宝钏,徐桂芳饰王母的《探寒窑》,和由筱文艳饰秦香莲,杨占魁饰陈世美,何叫天饰王廷玉的《女审》。周恩来特地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家乡戏”。

  1960年9月14日,周恩来陪儿内亚总统杜尔到上海访问,上海市委、市政府安排一台欢迎几内亚贵宾的文艺晚会,筱文艳在晚会上清唱了一段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新淮调,周恩来听了非常高兴,特地把她叫到身边,勉励她要更好地歌颂工农兵,并且要她把唱词抄了送给自己。

  1961年7月17日至23日,周恩来来上海出席外贸工作汇报会,会议期间,陈毅陪同他在儿童艺术剧场观看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的演出,演出前,他忽然看见筱文艳从舞台上走过,便招招手让她到自己身边来。他关切地问起淮剧在上海的上座情况。在听了筱文艳的回答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淮剧这个剧种来自劳动人民,是在劳动人民中扎根的。你们过去没有剧场,都得在工厂演出。现在有了剧场,也不要脱离工厂区,要到俱乐部、工厂里演!”筱文艳和淮剧团的同志,按照总理的教导,广泛开展了与工厂“攀亲家”的活动,这样的“亲家厂”有几十家之多。

  1964年4月20日,周恩来应邀来上海,出席上海工交部门召开的1963年“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在南京军区许世友、华东局陈丕显、魏文伯和上海市委韩哲一陪同下,观看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海港的早晨》,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在上海看淮剧。筱文艳在剧中饰演主角、党支部书记金树英,周恩来看了这出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党的“十大”召开,周恩来还问起一位参加会议的上港二区的党代表:“《海港》是你们单位的吗!看过没有?”这个同志说:“没有看过。”周恩来关切地说:“《海港》这出戏,你为什么没有看呢?《海港》应该给海港工人看,没有戏台也好演嘛!要让每个工人都能看到才好。”这年,周恩来已患病在身,他还记挂着筱文艳,托人带信,要她到码头去为工人演出。筱文艳和剧团的同志立即行动起来,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深入海港,为码头工人送戏上门,在旧社会吃尽苦头,在“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迫害的筱文艳,从总理那里得到无穷的精神力量。

  周恩来在南京看淮剧演出只有一次,那是1960年12月21日,他陪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访问南京,江苏省委、省政府在中山陵招待所安排了一场欢迎柬埔寨贵宾文艺晚会,江苏省淮剧团女演员方素珍清唱了《打金枝》、《蔡金莲告状》选段,华美琴清唱了《三哭殿》、《借兰衫》、《罗英访贤》选段。江苏省歌舞团女演员雪飞(皋学英)还清唱了《八根芦柴花》。周恩来陪西哈努克亲王看完演出后,接见了主要演员。

周恩来的淮剧情缘

周恩来在上海接见演员

  周恩来爱看淮剧,对淮剧的发展传承十分关心。周恩来认为京剧与地方剧种,各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得到发展提高。在周恩来的大力推动下,1960年春,中国戏曲研究院专门办了一期“表演艺术研究班”,梅兰芳担任班主任,亲自授课,淮剧筱文艳和粤剧红线女、越剧袁雪芬、豫剧常香玉、川剧陈书舫、汉剧陈伯华、桂剧尹羲等都是这一期的学员。为了培养淮剧新秀,上海市人民淮剧团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于1973年创办了学馆,招收了50名学员,大都是10岁左右的男女少年。他们都是在上海出生长大,对淮剧发源地在哪里,淮乡人民说话是什么腔调,了解得很少。为了使学员更好地学习淮剧这门艺术,学馆负责人筱文艳带他们来到淮乡建湖开门办学。按照学习计划,部分时间下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接触群众,访问先进人物,了解淮乡的今昔变化;部分时间学政治、学文化、练唱练功,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筱文艳带领一批学员在淮剧故乡开门办学达三个月。结束前,他们专门向淮乡人民作了汇报演出,一连演出五场。小学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在建湖退休的一些淮剧老艺人看后感叹连声,他们说:“过去淮调多悲腔,唱的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忧愁痛苦,现在是革命新人演新事、唱新腔,使淮剧别开了新生面。在新一代手里,淮剧艺术一定会发展得更加光辉灿烂。”香港《大公报》1976年5月10日,专门报道了筱文艳开门办学,培养新秀的事迹。周恩来在天之灵,定会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