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淮剧——乡音

二、淮剧音乐的特点

  1、淮剧的基本曲调

  淮剧的唱腔曲牌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淮调】【拉调】和【自由调】。

  (1)淮调:又叫淮北调、淮蹦子或老淮调,特点是高亢、粗犷、刚劲、朴实。淮调发源于苏北西部,是在当地的秧歌、号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在宝应一带流传的田秧号子《西亮月》,其基本音阶为“6542”,这与淮剧的基本音阶完全相似。淮调的特点是高亢、粗犷、刚劲、朴实。最老的老淮调是没有管弦乐伴奏的,而是清唱加上锣鼓。其调式是徵调,音阶很有个性,是5[低8度]、6[低8]、(7)[低8]、1、2、(3)、4、升4、5,其中的偏音4,上行时是用升4,而下行是却用了还原4,升4带有强烈的导音效果,下行还原4后常接2,又有了“羽”的效果,从而形成了淮调的独特风格。

  (2)拉调:又叫老拉调,因其伴奏中开始使用丝弦乐器而得名。拉调也是徵调式,其音阶是5〔低8度〕、6〔低8〕、(7)〔低8〕、1、2、3、(4)、5,;其特点是优雅、柔和,比淮剧早期的许多叙述性唱腔增加了抒情成分,与淮调相比更加旋律化。拉调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淮剧曲调板腔化的发展,为后来自由调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3)自由调:从其名就可看出此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二字。它的产生是淮剧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打破各种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努力寻求自我突破的表现。其特点是一、板式节奏随人物情绪的变化而转换;二、唱词格式灵活;三、曲调流畅爽朗,音区活动范围较大。它和京剧中的“二黄”、“西皮”一样,依据唱腔曲谱的基础旋律和上下句落,靠板式的变化,发展成“成套”的唱腔,在“自由调”的基础上演化出小悲调、大悲调等一系列套曲。现如今,“自由调”体系曲牌已在淮剧唱腔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自由调的产生不仅使淮剧的唱腔进一步向着板腔化、戏剧化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淮剧剧目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随着自由调的兴起,也涌现了像筱文艳、何叫天等一批优秀的淮剧演员。

  2、淮剧的唱腔流派

  (1)全面创新的筱派旦腔(筱文艳):发声特点是与刻划剧中人物的性格、捕捉人物思想变化紧密结合的;能突破固有模式,采用不同的发声特点把各个性格迥异的妇女形象表现得恰如其分、入木三分,在剧坛上自成一格。

  (2)承前启后的何派生腔(何叫天):唱腔特点是吸气深,吐字匀,无论是抒情唱句还是连环句都能用气自然、喷口有力、气口不留痕迹,使中老年戏剧人物的唱腔具有鲜明的年龄特色。

  除此之外还有马派(马麟童)、李派(李少林)以及现在广受欢迎的陈派(陈德林)等众多各有特色的流派,可谓百花齐放。

  3、淮剧的锣鼓

  我们前文已经提到,淮剧形成初期最早的老淮调是没有弦乐伴奏而是单纯靠锣鼓伴奏的,因此淮剧唱腔的伴奏锣鼓极富特色。如“起板锣”就是起唱时用的,另外还有“导板锣”、“丢板锣”、“三番锣”等。现代京剧《杜鹃山》中有一段唱腔“乱云飞”就借鉴了“导板锣”,而它的旋律“枪声紧,军情急,肩头压力重千斤”更是融入了淮调的音素。现代淮剧的伴奏具有江南丝竹的柔美也有北方梆子的刚韧,主要伴奏的乐器有二胡,淮胡,中胡,扬琴,电子琴,琵琶,三弦,芦笙,唢呐,笛子,大提琴等,在一些大型的演唱会和特殊的演出需要时还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弦乐伴奏。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