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在上海的生存和发展

  淮剧在上海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同城市的变迁、都市文化的成长息息相关。
  以海纳百川著称的移民城市上海,历经三度大规模的移民潮,借此兼包并蓄了众多纷繁的艺术门类。1906年,江淮小戏随江苏民众的大迁移,闯进上海滩,从此便与城市的变迁、都市文化的成长紧密相联。
  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滩,历经了清未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割据、军阀混战、白色恐怖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变革。灯红酒绿的上海滩,一度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所谓“冒险家的乐园”。他们公然掠夺财富,歧视中华民族艺术。淮剧生存在夹缝里,举步维艰。淮剧艺人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同上海人民一起,走过了艰辛的百年沧桑路,勇于开拓,求索进取,不断精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淮剧作为劳动人民自己的戏曲,深深植根于苦难的民众之间,始终同劳苦大众休戚与共,血脉相连。艺人们游走于大街小巷,茶楼市井,为挣扎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坐唱、演出江淮戏。淮剧优美的曲调和亲切的乡音,伴随着民众劳作、休闲、娱乐和宣泄,寄托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
  淮剧艺人们不但受到殖民者的期压,还受到地痞流氓和前台老板的剥削。1932年,江淮戏同辈艺人们团结起来,为本民族戏曲在上海的生存而进行斗争。他们在老城隍庙结拜二十五兄弟,随后展开全市性的罢演活动,并得到沪上兄弟剧种从艺者的声援和响影,书写下上海梨园界珍视传统文化,勇于抗争,自强不息的斗争篇章。
  1933年,杨树浦的中华新戏园演出淮剧连台本戏《精忠报国》,歌颂岳飞抗金保国,借古喻今,反抗日寇侵华,充分反映了淮剧艺人经过一二八战火洗礼,而激发起来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热情。
  1946年5月,上海市警察局公布条例,要求全市艺员进行登记,与妓女一样胸戴桃花章,引起全市艺人强烈反对。淮戏艺人与京、沪、越、评弹、滑稽和话剧等兄弟剧种,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支持下,参加了上海市剧艺界拒绝与妓女一起登记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
  1947年10月1日晚,宋庆龄主持的中秋游园会,假座陆家路(今淮海路)的中央银行俱乐部举行义演。筱文艳、何叫天演出了淮戏《芦花河》。
  1948年,由上海江淮戏公会在天蟾舞台举行义演,筹募福利基金,救济苏北灾民的医药费用。
  1949年8月1日,兄弟剧团演出《军民一家人》,表达了上海人民热爱解放军,欢庆上海解放的喜悦心情。
  1950年,淮剧界为皖北水灾筹募救济经费,在天蟾舞台举行义演。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三项号召。沪上15家淮剧团组织了捐献义演。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在北京中南海政协礼堂,观看筱文艳、武筱凤等演出的淮剧《种大麦》与《蓝桥会》。
  1953年10月,淮剧队随赴朝慰问代表团进入朝鲜,在朝鲜慰问演出57天。他们深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坑道,同为和平而战的中朝两国军民在一起。
  1956年,筱文艳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淮剧界第一位党员。
  1957年12月22日,上海市文化局决定将金城大戏院作为淮剧的基本演出场地。周恩来总理为其命名并亲笔书写了——“黄浦剧场”四个字。自此,金城大戏院就改名为黄浦剧场。
  1958年,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排练了大型现代剧——《党的女儿》,在津、京演出其间,文化部沈雁冰部长和许广平、欧阳予倩等观看了演出。
  1959年,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和出席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的全国地委以上干部代表,在上海锦江小礼堂观看了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演出的《东方朔偷桃》、《官禁民灯》、《探寒窑》和《女审》。
  1960年,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在苏北公社深入生活,他们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牛棚,吃山芋叶子,并为在打谷场劳动的农民演出。
  1964年,淮剧现代戏《海港的早晨》首演,该剧成功表现了上海海港工人的精神风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周恩来总理由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等陪同,在黄浦剧场观看了该剧,戏毕,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登台与演职员握手致意,并合影留念。
  1970年,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创作演出了《拣煤渣》、《人老心红》和《一副保险带》等小戏,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同年,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正式改名为——上海淮剧团。
  1979年,上海淮剧团创排了现代戏《爱情的审判》,视角深入生活,主题鲜明,深受观众喜爱。
  1980年,上海淮剧团创作并演出了大型现代剧《母与子》,该剧在首届戏剧节中获得多个奖项。
  1981年,淮剧现代戏《母与子》公演于中国剧场。该剧直面社会问题,真情实感地表现了新社会里,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光辉。
  1983年,淮剧现代戏《家里家外》获得上海市第二届戏剧节纪念奖。该剧通过朴实无华的凡人家庭生活写照,颂扬了家家和睦、社会安定的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1984年,上海淮剧团创作演出了现代戏《家里家外》,该剧在上海第二届戏剧节中获纪念奖。
  1985年,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们公演了淮剧保留剧目、大型神话剧——《水漫泗洲》,首场演出慰问环卫工人。上海市市长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出席观看了演出,戏结束以后,江泽民等同志登台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并合影留念。
  1987年,上海淮剧团聘请京剧著名演员——李仲林,担任青年演员技导。剧团青年演员刘定华、刘永华兄弟为“国际艺术节”演出了以武功见长的《金钱豹》。同年,新编传统剧《南北和》演出获得成功。
  1991年,上海淮剧团召开了《上海淮剧志》编辑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局地方志领导有剧团主要业务骨干出席了会议。同年,《半边月》和《寒梅》在上海市现代戏会演中获得演出奖。
  1993年,上海淮剧团创排了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该剧成为淮剧史上划时代的优秀剧目之一。
  1994年,上海成都路高架工程正式启动,当地居民面临大规模拆迁。上海淮剧团的主创人员们,深入民居,站在时代的前列,倾听民众的心声,成功创排了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的淮剧现代戏《大动迁》,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创排了《八女投江》,好评如潮,该剧经多次加工修改,常演常新,成为剧团留得下来的现代戏中的保留剧目之一。
  1997年,上海淮剧团成功编排了新编历史剧《马陵道》。
  1998年,上海淮剧团老中青五代淮剧演员,在中国大戏院举行赈灾义演专场演出。
  1999年,上海淮剧团成功推出都市新淮剧——《西楚霸王》,该剧荣获多个重要奖项。
  2000年,上海淮剧团创排淮剧新编历史剧——《夫差与西施》。
  2001年,上海淮剧团推出现代戏《大路朝天》。热情讴歌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赢得广泛声誉。
  2006年,上海淮剧团创排都市新淮剧——《千古韩非》,该剧深受业界专家好评并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