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头条

  • 故土他乡皆此心 所有闯上海的人都应该来看——淮...

    ​淮剧自1906年进入上海后,百多年来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图变求新,在题材、音乐、表演、舞美等各方面逐渐形成“都市淮剧”的面貌与海派文化的风格。尽管如此,故土他乡皆为此心,上海淮剧初心不变、本体依然、感情深厚,与故乡的淮剧界长期保持着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新时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构建,沪苏两地淮剧的主题、题材、创演理念及艺术风格既保持了相对独立性,又有宏观共识和微观趋近的现象。

  • 情深痴绝处最爱是青衣——谨以此文深情悼念柏华老师

    柏华从小在浓烈的淮剧氛围中长大,基因遗传、胎教传承的,尽是浓烈的淮剧声腔韵味儿、武场的锣鼓铿锵;都是那唱不尽的“九莲十三英”、勾魂摄魄的“二断桥”“牙痕记”……

  • 坚守、传承、开拓,让淮剧走得更稳更远

    剧团的生命在剧目,剧团的活力在人才。回望这批幼苗的成长历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淮剧剧种的文化质感,而且也预示了淮剧艺术接力传承的希望。我想,当你的旗下拥有一支思想、艺术皆过硬的队伍时,作为一个团长该是何等的一身轻松,再苦再累,再重再难也在所不惜呀!

图文推荐

  • 浅谈淮剧之起源与发展

    浅谈淮剧之起源与发展

    淮剧是江淮平原上戏剧艺术的一朵奇葩。原称江淮戏,形成于盐阜和江淮一带,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建湖县是该剧的主要发源地,被人们称之为“淮剧之乡”。其历史悠久,流行于江苏、上海、安徽、台湾等地。

  • 锣鼓点一响,脚底板着痒——河下古镇上的淮调

    锣鼓点一响,脚底板着痒——河下古镇上的淮调

    在古镇河下镇上行走,忽然不知从何处飘来了一阵久违的唱腔,寻声探去,只见程公桥边上的一个亭子里有几位老人在自弹自唱,那曲调,时而悲壮,时而欢愉;那鼓点,时而起板,时而落板;那道白,时而悠长,时而急促。不用说,这就是里下河地区的淮调。

  • 古镇百年淮剧缘 ——兴化市沙沟镇

    古镇百年淮剧缘 ——兴化市沙沟镇

    淮剧源于清代。兴化市沙沟镇地处盐城市建湖县、盐都区、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交界,属淮剧流行地区,古镇沙沟与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 陆建华:悲情淮剧,倾诉人间之悲苦!

    陆建华:悲情淮剧,倾诉人间之悲苦!

    家乡属淮剧流行区域,我从小就听惯那叙事如叙家常、抒情如述心声的委婉动人的唱腔。但,年轻人是不容易一下子听懂淮剧的。我也是在告别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年岁渐长、尤其是在人生道路上尝遍酸甜苦辣之后,再回过头来听淮剧,才慢慢听出那动人唱腔后面隐藏的悲苦与辛酸。

最新资讯

淮剧知识:举手投足,衣袂翩翩(淮剧服饰的发展与变化)

淮剧知识:举手投足,衣袂翩翩(淮剧服饰的发展与...

淮剧服饰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江淮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质朴凝重的地方色彩和洒脱自然的生活气息。传统戏衣款式分为“蟒、帔、靠、褶、衣、辅助物”等六大类,款式多为宽袍阔袖,全封闭式,外型宽大平直,不显腰身,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

关于淮剧《阎惜姣》的几点思考

关于淮剧《阎惜姣》的几点思考

昆剧《杀惜》以塑造宋江重情义,轻女色,仗义疏财;另一个侧面又表现出:意志不坚,优柔寡断。淮剧《阎惜姣》以阎惜姣为主,给予这个被鞭笞的女性以新的意义,值得一看。

用馆藏档案讲好淮剧在静安的故事

用馆藏档案讲好淮剧在静安的故事

静安区档案馆保存有大量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淮剧艺术类档案。为了发挥档案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展现戏曲艺术独特魅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方式,静安区档案馆与静安淮剧艺术家周筱芳流派促进中心合作编纂《百年薪传韵悠长——上海市静安区淮剧档案史料选编》一书。

射阳淮剧:曲韵悠长的家乡戏

射阳淮剧:曲韵悠长的家乡戏

2008年,射阳淮剧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的核心是活力,只有促进人民“共赏”,才能保障人民“共享”。多年来,射阳县淮剧团积极参与优秀作品进基层巡演、非遗公益体验活动等,让百姓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线上淮剧】淮剧《范公堤》

【线上淮剧】淮剧《范公堤》

淮剧《范公堤》讲述的是青年范仲淹赴任泰州西溪(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境内)盐仓监后,为解沿海盐民疾苦,上书减课、修建海堤的故事。为不忘范仲淹的功绩,盐城人民将其所建海堤命名为“范公堤”。

故土他乡皆此心 所有闯上海的人都应该来看——淮剧《闯上海》

故土他乡皆此心 所有闯上海的人都应该来看——淮...

​淮剧自1906年进入上海后,百多年来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图变求新,在题材、音乐、表演、舞美等各方面逐渐形成“都市淮剧”的面貌与海派文化的风格。尽管如此,故土他乡皆为此心,上海淮剧初心不变、本体依然、感情深厚,与故乡的淮剧界长期保持着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新时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构建,沪苏两地淮剧的主题、题材、创演理念及艺术风格既保持了相对独立性,又有宏观共识和微观趋近的现象。

吴秀明:浅谈新编现代淮剧《村官八把手》

吴秀明:浅谈新编现代淮剧《村官八把手》

淮剧《村官八把手》是一部讲述苏北农村河长故事的现代戏,也是江苏省第一部河长大戏。该剧是由知名编剧袁连城创作,淮安市淮剧团精心打造的“运河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刘彦君:“叠加”的力量——谈淮剧《村官八把手》的叙事技巧

刘彦君:“叠加”的力量——谈淮剧《村官八把手》...

《村官八把手》是一部聚焦环保的作品,叙述的是年轻的新河长取代老河长,解决绿水村河流污染的故事。对观众们来说,知道了新河长要来的开头,河清水绿的结局就不难想象了。

王宁:“地方”的魅力——新编淮剧《村官八把手》简评

王宁:“地方”的魅力——新编淮剧《村官八把手》简评

淮剧《村官八把手》入选了江苏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为2022年度江苏紫金艺术节入选剧目。戏曲由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共金湖县委宣传部出品,淮安市淮剧团打造。编剧袁连成,为苏北著名编剧,也是盐城戏曲作家群的代表人物,尤以“村官”系列蜚声剧坛。导演为资深导演蒋宏贵,他执导的《鸡毛蒜皮》曾经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江苏淮剧的时代性特征

江苏淮剧的时代性特征

地方剧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价值,被地方民众所熟知和喜爱。如果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此类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发现地方文艺和剧种在其自身成熟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始终与社会发展、公众审美、主流艺术等进行着持续的交融,取长补短。这是艺术发展和创新的规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后者永远是前者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力量来源,贯穿在一切艺术创作的始终。

淮剧还好吧?

淮剧还好吧?

因为淮剧,我和刘老成了忘年交,碰在一起经常会说起淮剧的传承和创新,让我颇为惊讶的是,刘老虽然年事已高,但思想却极为开放,他说都市新淮剧,其实就是海派淮剧的延续,他希望上海淮剧要有自己的海派风格,从文本到表演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时尚而接地气。我们也曾谈到淮剧和扬剧的融合,他问我:“淮剧扬剧能不能合并?”我思考片刻即刻回答:“能!”

论淮剧《小镇》复调的叙事特色

论淮剧《小镇》复调的叙事特色

淮剧《小镇》是现代戏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有其高度、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亦有其独到的创新之处,主要采用复调的叙事方式,即通过多维情节线索的发展推进,对人物进行互补的艺术呈现,以及通过不断的悬念设置,使得剧作的艺术性、戏剧性和现代性大大增强,进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与业内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