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上海淮剧的第一要务

一个戏剧院团要发展,关键是剧目建设。就像一个家族,要绵延、要兴旺、要发达,关键是看这个家族繁衍的一个个儿孙能否成材。戏剧院团也一样,就看你推出的一部部戏能否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果一个戏剧院团三年、五年、十年不出戏,那么观众就会忘记你,同仁就会忽略你,你自己也会瞧不起自己。

振兴上海淮剧的第一要务

一个有生命力的戏剧院团应该具备三种剧目,一是要有“看家戏”,即传统骨子戏。它是你这个剧种的精神血脉,是传统,是家底,是遗产。二是要有“当家戏”。具体说来,就是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有符合那个时代观众审美趣味的剧目。或者再具体一点说,作为院团长,在你任内必须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好戏,其功能是至少维持或延续你主持下的这个剧种的生命。第三,要有“发家戏”。就是改变剧团、剧种等级的,从“贫农”到“中农”,甚至到“富农”到“地主”的重量级的戏,也就是推动剧团发展、剧种发展的精品力作。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淮剧,来盘一下家底,我们就可以很清楚了。“看家戏”,淮剧很多,比如“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就是难得的丰厚家底,其中有不少戏只要稍作改造,今天还会有市场。“发家戏”,淮剧也有,比如《吴汉三杀》《爱情的审判》《母与子》,特别是《金龙与蜉蝣》与《西楚霸王》,当年问世时令其他剧种刮目相看。再看看“当家戏”,最近有一个《大洪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当然也是可喜可贺。但仅靠一部戏,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就淮剧事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来说,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建设“当家戏”。

第一,是定力。

即艺术上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为各种诱惑而左右。

戏剧生产,从本质上说,是很个性化的手工活,相当于小作坊。而现在一些院团却成了如同当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下伸店”,甚至是某种指定产品的直销店。管理者的眼睛只盯着政策配置,就如一个茶杯,上面批发给你的是7元,你卖给老百姓是9元,你就赚了2元差价。许多剧团基本上每年都在做这件事,而事实上如果没有好的原创剧目,你这样做五年、八年、十年,最后的结果是毁了一批艺术家,毁了一代观众,最后毁了一个剧种。所以,“下伸店”的经营理念对艺术生产是极为不利的。

小作坊与“下伸店”最大的区别是,“下伸店”可以复制,可以随时关门,小作坊不行。小磨麻油没有了,老百姓会有意见。“下伸店”的经营方式,上面有什么,你就去批发什么,赚一点计划经济的差价来维持生计,时间越长,惰性越足,原创力也就越弱。小作坊了解自己的长与短,有自己独特的配方,然后就盯住目标,很有定力,兢兢业业做一件事情,打造自己的品牌,日积月累,就赢得了市场。小作坊还有一个特点是不可替代性,积累越多价值越大。所以,我认为,戏剧院团的领导一定要有小作坊意识。顺便说一下,其实现在有些带计划经济色彩的政策导向项目也仅仅是有关部门给你提供题材与主题的建议,批发方大都是有文化的明白人,比较宽松,给你一个舞台,鼓励你去创新,希望你去突破,人家给你的决不是艺术的全部。而我们一些“下伸店”,目光短浅,能力有限,急功近利,偷工减料。结果,一来二去,批发方也不会满意。为什么,因为你浅薄,因为你粗制滥造,倒了观众的胃口,倒了从业人员的胃口,这样做吃力不讨好。

第二,是眼力。

毫无疑问,现在影响戏剧院团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多样,但我觉得,选择什么样的剧本搬上舞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曾给我的博士生提过一个建议,希望能做一个调查,上海各戏剧院团近十年来演了什么戏,拉一张清单的话,你就会很清晰地看到这些戏剧院团掌门人戏剧观的新旧、艺术素养的优劣以及眼力的高下。有些戏剧院团,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没有出一部好戏,花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钱,每年排一些无关痛痒、不咸不淡的戏,这是严重的失职,甚至是一种犯罪。如果你十年之内没有一部像样的戏,第十一年立志要推出一部好戏,实际上你的艺术准备还只能与十年前的那个创作状态相衔接,因为剧团的艺术准备、人才准备、从业者的观念、技能准备乃至你这个剧种的生态准备,还是十年前的水平,这个空白与遗憾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弥补的。有些人可能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但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公正无情。所以,戏剧院团领导的眼力对剧团建设可否来说生死攸关啊。如果你没有新的戏剧观,没有良好的艺术判断能力,其决策与评判的失误,往往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剧本、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整个戏剧事业发展的走向。

第三,要有慧力。

我不用魄力,是因为说魄力容易让人想到“大制作”,而“大制作”是戏剧人对自己的艺术能力不自信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淮剧是一个可塑性很强、艺术表现手段很丰富的剧种,既能烹制出《金龙与蜉蝣》这样有探索气概、有人文意义的“帝王宴”,同时更能煎炒出民间意识强,直指观众心灵充满烟火气的“农家菜”。作为淮剧的掌门人,理应倍加珍惜这一份优厚的家产,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组织力量,创造机制,去着力捕捉新的创作题材,去着力捕捉新的艺术人才,还要去着力捕捉淮剧观众新的审美心理需求。这就需要智慧,需要谋略,需要运筹帷幄。

客观地说,淮剧地盘不大,关注人也不是太多,这是事实,因此,战略上要举重若轻,战术上则要举轻若重。具体的建议当然有很多,我在这里就只提一点建议:一句话,两个字:借力。

借什么力呢?

一借观众之力。

淮剧题材要关注老百姓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所欲所求,要有烟火气。只有直抵普通人心灵的题材,只有安于浅近,才能稳住老观众,赢得新观众。小众化的,大制作的,“下伸店”式的,偶尔搞几次也就可以了,但不能一部接一部去搞。而普通老百姓感兴趣的,他们所牵挂的内容,只要你做好了,我相信,不仅淮剧观众喜欢,其他剧种的观众也会来捧场的。

二借文学之力。

我有一个比较粗暴的判断:就观念而言,特别是“人学观”而言,中国戏剧落后外国戏剧至少20年,而中国戏剧又落后中国文学至少10年。所以,尤其要提倡借助文学之力。

文学的资源有两种,一种是古典的,比如三言两拍等;一种是现代的,比如优秀的现当代小说等。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当我们一时还不具备以自己的原创力去完成一部优秀剧目的时候,说不定借助文学的力量就可以做出来了呢!

三借新人之力。

当很多剧作家成为真正的名家大腕以后,其创作状态很可能已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不要盲目崇拜名家,要把热情的目光更多地移向新人。把年轻人的创作潜能盘活了,你就拥有了剧目建设的主动权,更乐观地说,你就拥有了未来。在这一点上,常见的问题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决策者的眼光、境界与胸怀。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