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剧艺术中的“留白”


  【摘 要】淮剧表演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留白”。淮剧艺术中的“留白”不仅表现在“以动带静”,还表现在“声中无字”――音乐的暗示性与抒情性以及“言外之意”――文字的无尽意境等方面。淮剧演员应重视淮剧艺术中的“留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表演水平,为新时代提供艺术精品。
  【关键词】淮剧艺术;留白;表演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21-02
  一、“留白”的艺术特色
  “留白”是虚实宇宙观在艺术中的体现。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由虚实相结合,万物均有虚实伴生,那么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也必须创造出虚实结合的艺术世界,才是有生命力的,比现实更加真实的世界。
  而“留白”,顾名思义,就是为万物的登台而留出空白,为了万物的流动而留出空间。正是强调了世界“空”的存在,强调表演艺术中的“虚”的一面。没有空白处体现不出姹紫嫣红的精彩绝伦,没有舒缓处体味不了万马奔腾的惊心动魄,没有静谧处不能体会天籁之音的直击人心。淮剧表演艺术也是如此。
  二、淮剧艺术的“留白”
  集合了舞蹈、音乐、表演、文学、工艺与建筑的淮剧艺术,又是如何体现“留白”的呢?“中国的戏曲,是完完全全和国画雕刻及书法相比拟着。简单一点谈,中国全部的艺术,可以用下面几个字来形容――它是写意的,非模拟的,形而外的,动力的,和有节奏的。”(余上沅《国剧》转引自《洪深文集》第四卷83-84页。)但戏曲艺术的“留白”精神仅仅是把上述的各项艺术门类中的虚实之用简单地相加而成吗?我们以东方三大戏曲理论体系中总结了戏曲学体系的李渔著作《闲情偶寄》为例,重点从“以动带静”方面分析淮剧艺术中的“留白”如何体现其功效与意义。
  淮剧表演“以动带静”――是典型的有限见无限的表演艺术。
  戏曲艺术本身,舞蹈与动作的延伸,需要一个虚灵的空间作为表现的依托与特征。因此戏曲艺术中的第一点“留白”正是由“舞动”带出的整一个虚构的舞台空间。而这有限的“舞动”、有限的“空间”及道具,却足以支撑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无限生动的戏曲世界。淮剧作为中国著名的剧种,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显著的艺术特点。
  (一)全靠动作暗示时空和情节
  淮剧表演中只有那场上的“舞动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其余一切几乎都可以“留白”。英国著名戏剧及电影导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舞台剧的代表者彼得・布鲁克,就曾生动地描绘:“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了。([英]彼得・布鲁克)”讲的正是戏剧空间的虚拟性。
  中国传统戏曲最通常的舞台布置,不过是横摆一张长方桌案,左右两边八字形各一把有靠背而无扶手的椅子,所谓“一桌两椅式”。这一桌两椅也只有在有人物活动时才有意义,否则它摆在那里,什么都不是。“(人)坐下时才有意义,无需坐也不‘碍眼’,置而不顾就是。反倒可作各种设想,戏中说它是什么就是什么。(P21《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欧阳启名/欧阳中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4)”这在今日的舞台艺术中称之为“舞台调度(场面调度)”,在现代戏剧艺术中还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问:通过演员的体态(身段)演员与演员及与舞台景物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舞台调度还是剧本台词和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是导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淮剧表演何尝不是如此。
  这就把问题复杂化了,其实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何须如此?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因陋就�,反而才是戏曲舞台的正解。“舞台的陈设越简单越好,因为在简单之中,可以幻化出更多的场景。在戏曲舞台上,没有实景,则处处为真;如有一个实景,则满台都成了假的。(P21《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正是“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无景处都成妙境”。在这“留白”之上可以用想象虚构任何的东西,不仅是淮剧表演,其他剧种也不例外:《牡丹亭》亭子是虚,观者跟随她的动作身姿到了梦中的花园,又到了荒凉的院子;《白蛇传》“游湖”一戏中有“实”船桨、雨伞,却无真的风雨,全靠音乐及动作想象造就诗意的画面。不仅是虚构了空间位置,还能体验春暖夏凉、白天黑夜:京戏《三岔口》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的想象,并不熄掉灯光,夜却还是存在。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式的“留白”了。现代戏剧更是可以一把椅子为支点同时表现多个区域空间的存在,给人一种充分展开想象空间的审美感。此以点带面表现形式可比电影“蒙太奇”手法与功能。如此“空间感”又把戏曲艺术与建筑园林紧密结合起来了。
  以上是空间的“留白”,是苏东坡诗中所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而淮剧表演中时间则更是超脱,完全由情节决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全由人物来交代。而这“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在舞台上则又是另一种“虚空”了,在人物表演之前你看不见它,“实在”的只有场上唱白舞动的人物罢了。观者众多的“折子戏”仅取一折,甚至一幕戏单独演出,情节故事之类都可以忽略不计了,角儿演的什么就是什么,作者、故事、情感统统隐去,活生生的只有站在场上这一人。
  (二)虚拟道具的写意表演方式
  上面说淮剧表演中场上只有这一人是“实”,时空、情节、意味统统是“虚”,是“留白”,是靠这一人的表演才能意会的无限。然而当我们深入地探究这场上人物的表演,又会发现这人物动作之中同样是虚实结合,甚至“虚拟”的成分还占了其中多半。在此我们不妨用“写意”一词来描述这种动作上的“留白”与虚空――
  正因为场景舞台是空白,道具“切末”多半也不可用了,于是淮剧舞台的表演动作发展出了一套“程式”。划船只需做出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动作;趟马时只需“心中有马”便可使人看出人骑在马上而马在跑;“推门”、“登楼”又是同样的道理,摹仿景物,借一个虚拟的动作勾出剧中之景,景又因融入角色、观众的想象而可以述情。正是赵太侔《国剧》中所说:“旧剧(按:传统戏曲,相对于当时的‘新剧’,即写实主义话剧)中还有一个特点,是程式化convention-alization。挥鞭如乘马,推敲似有门,叠椅为山,方布作车,四个兵可代一支人马,一回旋算行数千里路……艺术根本都是程式组成的。”(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
  “实”之动作添之“虚”幻的表演,又带出了“虚景”和“景外”之情,便是戏曲舞台程式化路径了。余上沅进一步说:“程式化引申为对戏曲总体特征的概括。”即虚拟手法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表现形式。(P31《表演程式: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黄克保;《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戏曲表导演研究卷》分册主编王艺睿,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4)
  如此之多的虚拟和留白却并不妨碍观众觉得戏曲讲求的是一个“真”字,全因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了联想和想象。客观的“实”与主观的“情”,加上想象,就是在艺术强调的意象性。就是中国各类艺术均强调的“以形传神”了。形式不重要,风神才是重点。
  上面着重从全靠动作暗示时空和情节,虚拟道具的写意表演方式两方面阐述淮剧表演的“以动带静”,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比如衣饰中的象征性意味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当然,表现淮剧艺术“留白”不仅表现在“以动带静”,还表现在“声中无字”――音乐的暗示性与抒情性以及“言外之意”――文字的无尽意境等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结束语
  淮剧表演艺术有独特的“留白”方式与“留白”效果。淮剧表演是“以动带静”――有限见无限的表演艺术。具有淮味特色的艺术魅力离不开淮剧艺术中的“留白”。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插图典藏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清)李渔.闲情偶寄[M].胡明伟选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洪深.洪深文集[M]第四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M].邢历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