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让非遗淮剧“活”起来!
在盐城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拍摄的《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将五一假期的氛围感“拉满”!作为全国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所在地,淮剧小镇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均与淮剧等非遗元素深度融合。
今天,和小编一起深度了解!
建湖是中国淮剧之乡,是淮剧的发源地。淮剧早、中期的演员大多出自建湖,建湖籍淮剧艺人遍布所有淮剧团体。
最早进入上海的淮剧艺人主要来自建湖,李玉花创作的“六字句”、何叫天创作的“连环叠句”和“自由调”、梁广友创作的“下河调”、叶素娟创作的“大悲调”等都是淮剧的代表性曲调。“淮剧音乐奠基人”潘凤岭,“一生三旦”戴建民、刘素华、王锦宜、秦玉莲,国家一级导演王友理,他们都扎根建湖,名震淮剧舞台。一代代建湖籍艺人为淮剧的定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剧说的是建湖话、唱的是建湖腔。两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淮剧的服装、道具、音乐、舞台美术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它的语言。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建湖方言为淮剧道白与行腔的标准语言。这足以证明淮剧的根在建湖,建湖淮剧最为正宗。
建湖作为淮剧的发源地,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保护淮剧文化。在坚守本土标准淮腔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京、徽等姐妹艺术所长,聚焦水乡人生活百态,先后创作、上演了200余部淮剧剧目,多部经典剧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中60多部在国家、省、市比赛中斩获大奖。
建湖人为传承弘扬淮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年一度的群众业余文艺汇演、淮剧文化艺术周,成了建湖淮剧爱好爱好者的节日,人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戏剧新人不断涌现。在江淮戏院的淮剧周末舞台,每周日准时上演古装戏、现代戏、整场大戏、折子戏、经典唱段,场场爆满,建湖人对淮剧的那份情结由此可见。在中小学校园、幼儿园内,学淮剧、唱淮调、演淮戏蔚然成风。淮剧也是建湖最为活跃的民间艺术,依托广场、公共绿地命名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有30多个,业余文艺团队20多个,各镇都有业余淮剧演出队,建湖也因此成为了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淮剧小镇坚持淮剧文化内核,还原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淮剧《小镇》的造境原型,体现淮剧起源地沙庄变迁,淮剧精神落地落实。以淮剧文化为突破口,复兴淮剧文化培养淮剧人才,创新淮剧作品提升淮剧文化魅力,从室内演出走向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呈现“戏在村中、村在景中”的融合景象,是国内唯一的淮剧文化生态建设示范区。
淮剧小镇紧扣淮剧文化主题,将淮杂文化与景区充分整合。创新非遗展示展演方式,推出了《小镇有喜》大型沉浸式演出,提供留间剧场、沙庄戏苑、沙庄茶馆等6个小剧场及室内空间,以及喜鹊湾、水袖南巷、鸿福吊桥等7个室外空间,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表演,展示淮剧和杂技文化的前世今生,弘扬社会主义诚信文化,让游客在看中学、在学中品,让非遗像空气一样活跃在景区的各个角落。
以国家级非遗淮剧为龙头,以建湖本土非遗项目为载体,扩大非遗领地,打造非遗生活空间。淮剧小镇内设有传统美食店铺25个,其中非遗美食包括建湖藕粉圆、恒济大鱼圆、何老大酱油、陈氏糖画、陆氏糖画糖人、红糖果、庆丰盐水鹅、上冈草炉饼、九龙口大鱼圆、九龙河鲜等。常态化开展非遗集市进景区活动,充分发挥非遗项目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优势,拓宽非遗体验途径。节假日期间,剪纸、糖画糖人、捏面人、红糖果等传统技艺在集市现场制作、表演,让游客观赏精湛技艺、品尝传统美食、感受非遗魅力。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不动摇,营造非遗展示空间,开发非遗文旅产品。小镇将非遗元素充分融入景区各个角落,使淮杂非遗元素与景区建筑物、室内外装饰、围墙融为一体。在酒店和民宿内营造浓郁的非遗氛围,让游客感受淮杂故里的悠久历史,打造非遗特色酒店和民宿。景区的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上设置有线上非遗文创商店,提供预订预购和商品邮寄服务。景区内定制了淮剧文化主题游玩路线、淮杂文化主题研学路线,游线内容丰富、非遗主题突出,各线路之间衔接自然,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来源:建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