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承、开拓,让淮剧走得更稳更远

江苏省淮剧团始建于1956年,系江苏省戏剧文化领域中具有省级定位和示范性的淮剧艺术表演团体。建团以来,经过张云良、方素珍、华美琴、杨桂芳、李少林、刘少峰、梁国英、陈澄、陈明矿以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原盐城鲁艺62届艺术骨干等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拥有了雄厚的剧作资源和丰富的戏剧文化传统,奠定了剧团发展、传承创新的坚实基础。剧团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良、裔小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多名,先后排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如《金水桥》《舍妻审妻》《赠塔》《一家人》《打碗记》《奇婚记》《太阳花》《青豆与红豆》《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王玉莲》《祥林嫂》《小镇》等。

坚守、传承、开拓,让淮剧走得更稳更远

强化剧目剧作,提升淮剧品位

淮剧,素来是一个有创作活力的剧种。

省淮剧团历来也是一个具有良好生存和创作能力的艺术院团。

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延续和传承这种发展态势,如何从淮剧的角度,在题材、类型等框架下进行剧目的挑选,便成了我潜心探索和必需面对的首要课题。我们从淮剧历史文化积淀和审美层次上,作了这样的努力:

一、以满足观众欣赏需求为前提,充分开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创作改编了《天要下雨娘要嫁》《宝剑记》《王玉莲》等一批极具本土文化色彩及观众乐于赏听的看家剧目,给淮剧在传统戏剧创作上如何表现历史与新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以剧作引领剧种,继规模化向品牌化递进,推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以及新版《太阳花》《祥林嫂》等多部打得响、立得住的精品佳作,这些具有强烈现实性和时代气息的作品,构建起淮剧较为体系化的现代戏剧作格局。

三、承载时代主流价值,用品牌化向经典化高地攀登,打造起《小镇》等具有思想高度和艺术品位的尖端剧目,为淮剧剧目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四、为提升新创剧目的品质,大胆破除旧有的运营和业务模式,逐渐建立起近乎“创演联盟”形态的组创方式,选送我团具有发展潜力的淮剧青年骨干演员和编导,走出去参加全国或省举办的各类戏剧研究生班、戏剧理论研修班,让他们通过研究国内外戏剧理论和表演艺术,在各剧种间广泛学习交流,大幅度提高淮剧编导的创作才能,形成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编导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时地邀请团外的资深编导,乃至作曲、舞美设计人员加盟剧组,共同打造和提升新创剧目的质量。所有这些做法,不仅推进了淮剧的加速发展,而且因剧目的创新,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淮剧剧场,享受淮剧之美,剧团也因此赢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给淮剧生态带来了新的生机,培育起了淮剧核心的竞争力。

择优培育人才,做好传承接班

淮剧作为江淮地区传统文化的表现样式,曾是活态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但也一度渐入低谷。艺靠人传,唯有借助淮剧人的传承与创造,方可使淮剧得以穿越时代、辉煌重现。正鉴于此,我团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是关键这个“牛鼻子”,扎实地抓了几件事:一是着手教育,于2008年在盐城各县、区通过个人报名、票友推荐、名师选拔等形式,招收了对淮剧有兴趣爱好且有一定艺术潜质的24名学生,开启了淮剧“雏鹰”计划,把带有治本性的基础教育抓到实处。再则严守“师承”,在培训过程中,自己备一流的师资力量,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回聘各行名家助阵施教,加大基本技能培训力度。另则重在实践,善于发现和启用优秀的新生代演员作为传承淮剧的载体,竭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可以展示的平台,特别是那些功底较为扎实的好苗子,在进入剧团开始两年实习后,又择优选派了一批学员到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回炉”深造。如今,由他们担纲主演的青春版《赵五娘》《牙痕记》等剧,已成为我团的舞台新亮点。

这些实践使我领悟到,剧团的生命在剧目,剧团的活力在人才。回望这批幼苗的成长历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淮剧剧种的文化质感,而且也预示了淮剧艺术接力传承的希望。我想,当你的旗下拥有一支思想、艺术皆过硬的队伍时,作为一个团长该是何等的一身轻松,再苦再累,再重再难也在所不惜呀!

激发自身能量,矢志开拓创新

淮剧有着广阔市场,为了守住固有阵地,开辟新的领地,我团专门成立了“演出经营部”,坚持“内联”“外引”相结合,集百家之长,招八方来客,把淮剧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和观众的心中。与此同时,我团还尝试跨区域的演出联动,除积极参与各地、各类的展销会、旅游节、开幕式、庙会等演出活动外,还与上海淮剧团、泰州市淮剧团互派演员交相组合,不失时机地带着自创剧目,巡演南京、苏州、北京、上海、长沙等地,把原本不熟悉淮剧的人们,引入到淮剧之中,从而唱响盐城、唱响江苏,唱出省外。同时根据淮剧的发展形态进行布局,调动起80后、90后等年轻观众对淮剧的兴趣,掀起一股“淮剧热”。除此,为了使淮剧这一传统艺术文化得以有效地活态传承,我团又新建了“非遗传承办公室”,具体承担各级“非遗”传承人艺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我深知,要想抓好剧团,打铁还得自身硬。自我担任团长的第一天起,我便立下誓言,以身作则,恪守团规。具体地说,实行了从领导到员工同样的测试考核;坚持了个人业绩与工资相连,演员职称与演出挂钩;打破了论资排辈,做到人定岗,岗定责,能者上,劣者下,奖勤罚懒,赏罚分明。由于廉清气正,剧团的思想风貌,艺术风貌也就随之有了显著的改观。

回首以往,我在淮剧发展道路上经受了一段非同寻常的考验,也感谢当今盛世使淮剧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让我从多年淮剧领导岗位上,体认淮剧传统美学精神,重树淮剧传统文化的自信。淮剧是江苏一朵瑰丽之花,我的艺术生命始终与淮剧艺术的发展前景维系在一起。

(本文摘自《上海戏剧》 , 2016 (4) :10-11)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