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唱尽幽梦:淮剧,悠悠百年传奇!
一曲唱尽幽梦
在那还没有电视的年代,听戏是一件极为重要也比较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在盐城地区最受欢迎的便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淮剧了。每当有戏班子过来演出,老老少少都会高兴的相互转告,然后快速的占领那个不大的礼堂,静静的坐在台下等着那厚重的幕布被拉开。
记得小时候,爷爷带着我去那个礼堂看过淮剧,至于演的是什么戏我却忘记了。我爷爷是个淮剧迷,他几乎是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听戏的机会。他常常在我耳边说那杨家将的故事,我后来才知道那些都是他从戏里听来的。不过现在那个礼堂早就寻不到踪迹了,听我爷爷讲当年淮剧大家裔小平也是在里面表演过的。
淮剧语言是以盐城建湖县方言为基调的,早期起源于淮安和宝应一代,称之为西路淮剧。盐城地区的淮剧被称为东路淮剧。后来淮剧发展到了泰州、兴化、上海地区,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现在淮剧已经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
淮剧早期是苏北农村在拜神时演出的“香火戏”,后来集合了一些农民号子和插秧歌才逐步成型。淮剧早期形式单一,只是两人对唱的“门叹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老淮调。后来淮剧经过不断地吸取京剧和徽剧的特色,在糅合各方所长后,有了一些历史情节的大戏,由于要扎靠和打把子,所以又称为“扎把戏”。淮剧在吸收徽剧的唱腔后创造了“靠把调”。这就是淮剧早期的两大唱腔“老淮调”和“靠把调”。
淮剧虽然在清代就开始出现,但进一步发展是在1912年,淮剧艺人何孔德等三人在上海进行了表演。1939年艺人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基础上,创造出了“自由调”,淮剧的发展又上来一个台阶。筱文艳是淮剧大师,她为淮剧的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她演绎的《牙痕记》已经成为淮剧名篇。
在淮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经典曲目,大戏有“九莲十三英”,这里面就包括《秦香莲》、《苏迪英》等。传统曲目还有《赵五娘》、《莲花庵》、《孔雀东南飞》、《孟丽君》、《打金枝》、《牙痕记》、《金龙与蜉蝣》等。其中《金龙与蜉蝣》是淮剧里程碑式的剧本,当年在上海演出时取得了巨大的轰动。
淮剧界的梁伟平、梁国英、王书龙、陈澄四位演员曾经获得过戏曲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我看过陈澄的影视唱片,她的功力的确是让人惊叹的,虽然我不特别懂淮剧,但依旧感觉到了她的认真和努力。他们可以说是淮剧的代表人物,现在淮剧的发展是顺利的,但是也已经不如原先那般繁荣了,当下淮剧演艺团体不断减少,年轻人也对淮剧没有兴趣,这些都让人特别的惋惜和担忧。
值得欣慰的是2014年度盐城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中有一个现代淮剧《小镇》,可见淮剧还没有被忘记,政府还是特别重视淮剧的发展的。大礼堂虽然不见了,当年的人也不知在哪儿了,但是希望淮剧可以继续走下去。
许你一世长情,悠悠百年传奇——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