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表演艺术浅论

【摘 要】淮剧表演艺术是淮剧的中心,这也符合中国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的“角儿的艺术”的普遍规律。本文以淮剧表演的“最高任务”、淮剧表演的剧种特色、淮剧表演的流派特色等为切入点,对淮剧表演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力图为淮剧表演艺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淮剧;表演;任务;剧种;流派;特色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6-0017-02 

淮剧是中国戏曲重要的剧种之一,其表演艺术,是整个淮剧的中心,作为“角儿的艺术”,淮剧以演员的表演艺术为艺术支撑。也就是说,没有演员的表演艺术,便没有整个淮剧。 

因此,研究探讨淮剧的表演艺术特点,将对提升淮剧表演艺术的美学品格与艺术水准,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进而对于整个淮剧的发展与繁荣,大有裨益。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在淮剧表演中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淮剧表演艺术这一重要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淮剧表演艺术浅论

大型古装淮剧《二妹子升堂》剧照

一、淮剧表演的“最高任务” 

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淮剧各行当表演的“最高任务”都是“演人不演行”,即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来。也就是说,所有的表演要素――“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法、步),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的。 

在这方面,淮剧的前辈表演艺术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例如马麟老先生就十分注重刻画人物,以塑造威武、刚直、勇猛的英雄形象著称,他在淮剧《岳飞》、《杨家将》、《白虎堂》中分别成功地塑造出岳飞、杨六郎、林冲等人物形象;又如何叫天老先生,也在《忠王李秀成》、《三女抢板》中成功地塑造出李秀成、黄伯贤的人物形象;再如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老师,在《白蛇传》、《女审》、《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中也成功地塑出白娘子、秦香莲、李玉梅、金树英等女性形象;淮剧表演艺术家方素珍老师,也在《七星庙》、《三上轿》、《红梅阁》、《蔡金莲告状》、《杨门女将》中成功地塑造出佘赛花、李十娘、李慧娘、蔡金莲、佘太君等人物形象,并在《下洪州》中成功地塑造出穆桂英的巾帼女杰的英雄形象;而张云良老先生,也在《金水桥》、《赞貂蝉》、《秦香莲》、《十五贯》中成功地塑造出唐太宗、关羽、包拯、况钟等人物形象。 

前辈艺术家丰富而又宝贵的表演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后辈淮剧演员认真学习、全面继承,在自己的表演艺术中永远以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为“最高任务”,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作为表演艺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淮剧表演的剧种特点 

淮剧表演艺术,还要扎根于剧种本体美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千方百计凸显淮剧的剧种特点。 

淮剧又称“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最早起源于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是由当地民间曲调“门谈词”与香火戏相结合,并吸收了徽剧的剧目和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唱腔的主要曲调有受徽剧影响的“靠把调”和具有乡土色彩的“老淮调”,并吸收扬州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成了“春调”和“小开口”。进入上海后又创立了“自由调”。唱词风格朴实、粗犷,武戏功底深厚。总的来看,淮剧属于民间小戏范畴。 

因此,淮剧表演艺术既要扎根剧种之基,又要彰显剧种特色。 

三、淮剧表演的流派特色 

流派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一个主要美学特征,也是中国戏曲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戏曲的流派,常以该流派的创始人命名,例如梅兰芳创立的流派,便称为“梅派”。 

同样,淮剧许多表演艺术家也创立了许多淮剧的流派。例如生行中的“马(麟童)派”,唱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何(叫天)派”,嗓音宏亮,功底深厚;“筱(文艳)派”,勇于创新,创造出“筱文艳调”;“方(素珍)派”,活泼俏丽、戏路宽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因此,淮剧演员要在自己的表演艺术中,遵派尊师,把淮剧的流派艺术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四、淮剧表演的情感技巧 

在淮剧表演中,演员要扣紧情感的脉搏技巧将舞台人物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演员只有切身体会并领悟到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才能够将人物情感用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的表演表现出来。在戏曲表演中,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整出戏听起来就很直白且没有意义。“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戏曲演员要想真实地去表现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深刻地理解角色的个性特征;其次是要理解角色与剧中人物之间的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最后是把握人物色彩的变化。如《半车老师》主要体现了半车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大爱情怀,它的每一次情感跳动都离不开中心脉搏。从一开始老村长劝说田半车进城索要捐款时,田半车觉得身为教师,向学生要钱有辱身份,后来村长打算带领众乡亲去上门要捐款,田半车不想影响学校的正常学习氛围,就劝说老村长要在“家里解决家里事情”。而在半车进城之后,人物内心情感也在不断变化,从内到外、从低到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情感变化。例如戏中第四场当田半车与多年前的师生恋对象玉秀重逢时,却自责自己有非分之想,并提醒自己不能分神。当半车知道自己的总统套房消费情况时,内心涌出强烈的负罪感,在表演此时的人物情感时,既要将人物“晃悠悠、晕乎乎”的“半醉半醒、且悔且恨”的自责状态表现出来,又要将主人公对玉秀的内心独白以及自责状态表现出来。舞台的气氛渲染和处理对淮剧情感艺术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在淮剧《太阳花》中,主要通过“简”而“实”的灯光设计,以单纯、清晰却有力度的灯光烘托出朴实无华的苏北水乡景色。其次,对于淮剧的场面处理,要根据大场面和小场面的不同特色来进行相应设计,例如小场面要突出其朴实无华的灯光,而大场面则可以运用相对单纯的、夸张的光来渲染情绪和情感。最后,运用灯光来进行局部场面气氛的渲染。通过多台电脑多角度、多灯位对人物的造型进行烘托和渲染。对开场小演区进行特殊灯光控制,对每个重点戏进行重点刻画和烘托。 

五、淮剧唱腔的艺术特征 

(一)淮剧语言通俗易懂、耐人寻味。例如《板桥应试》当中唱道:“今日真知官卖钱,世人都要富贵骗,不来赶考不知见识浅,不等做官不知方和圆,京都别去不遗憾,小院清风竹与兰。”运用陈腔,而且选用了民俗风味较浓的【道情】作铺垫,其中“官”字运用独白式的唱法表达出郑板桥的超凡脱俗。每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都带有拖腔,一气呵成,韵味悠长。通过活泼清新的音调与人物对兰、竹的深情抒发相呼应,郑板桥的情感色彩被很好地衬托了出来。 

(二)运用方言俗语词。淮剧有很多的方言俗语词,通常将翘舌唱成平舌,而将后鼻音唱成前鼻音。《刘贵成私访》中这样唱道:“叮叮当铃开导,得得得不招摇,小毛驴满街跑,佯下路去私访。”其中“得”字表达铃发出来的声音,“下”是地道的方言词,在方言当中“和”与“下”读音相同。方言俗语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内涵。 

(三)曲式特点。淮剧大部分为单一的四句一段体曲式,以传统声腔特有的“起、落板”和“丢、接板”的套型曲式相互包容、相互制约,为淮剧建起了较为稳定的风格框架。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抛开这丰富性的一面,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太程式化、类型化。 

为了展现不同时代的不同生活内容,淮剧必须在旧思想、旧技巧的基础上创出一些新方法。对于淮剧艺术传统理念中的一些封闭式的、旧的传统模式当然不是一律去继承,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当代戏剧人必须要关注的。

(本文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