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文化扩散的空间结构

  点轴结构
  通过对淮剧起源与发展的梳理,可以初步廓清其扩散的轨迹:以发源地为基础,沿着便捷的交通线向外扩散。淮剧几乎同时发源于里运河(里河)沿岸的清江、淮安、宝应和串场河(外河)沿岸的阜宁、盐城五个点,这五地就构成了最初的两条点线结构,并沿河逐渐向南扩散至高邮和东台;再利用里下河密集的水网地形向腹地的兴化、泰州等地墨迹式的渐进扩散,构成了交错的梯形网络空间格局,到此完成了淮剧在苏北平原传播、扩散的演变过程。
  20世纪初,伴随着大规模的苏北南下移民,淮剧开始了在江南的扩散,根据迁徙路线大致可分为两条,一为直接到达上海,并以上海为中心,沿着沪宁铁路逐渐向苏南腹地西进,另一条则从扬州过江首先到达镇江,以镇江为起点,沿着沪宁线向常州、无锡、苏州东进。可见,虽然同为点轴模式的空间扩散,由于时空差异及主要交通方式的改变,淮剧早期在苏北平原和后期在江南的传播扩散所依靠的“轴”并不一致。在传统的点轴结构中,点为集中了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的各级“城镇”,而轴为将“点”与“点”之间联系在一起的线状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是“点”上社会经济要素向外扩散的路径(方向),这些侧重于社会经济密集带的意义。仔细分析淮剧的扩散过程,可以发现其以几个中心发源地同时为扩散源,又以相互间的主要交通线为轴形成扩散传播区,这一扩散结构与传统的基于社会经济要素的点轴模式刚好契合。
  双中心结构  
  纵观淮剧的发展历程,并考察淮剧的地域分布现状,我们认为淮剧文化的发源与扩散具有显著的“苏北-上海”双中心空间结构。首先,作为一种戏曲,苏北是淮剧文化的发源地,而上海则是其文化地位的确立地,淮剧从苏北发源算起有200余年,而进入上海也已经超过100年,如戏曲界所言“淮剧发源于江苏,发祥于上海”;其次,苏北和上海淮剧都大体符合文化传播的一般轨迹:即从发源到扩散再到融合、变迁最后达到繁荣;最后,从时空关系来看,淮剧的双中心结构――苏北和上海两个中心并非相互对立、相互隔绝的关系,虽然早期呈现出由苏北中心向上海单向扩散过程——而这恰是淮剧发展不成熟的初级阶段,但后来最终发展为苏-沪间双向扩散的良性过程。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