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拉调的起源及艺术特点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驻会主席杨丽娟老师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她带队采风艺术团到我们水乡南闸演出,我们南闸乡土民歌手的原生态民歌手与艺术家进行演出节目互动,杨主席在听了邵莲英演唱的《学习新文化》后,向我提出说你们这首原生态曲调倒有点像淮剧了。我当时笑笑,我说应该说先有民歌后有淮剧,是乡土民歌音乐融入了淮剧音乐,乡土民歌应该是淮剧的根。
我知道杨主席是研究阳春白雪的音乐专家,她所理解的淮剧音乐是眼下已经成熟的淮剧戏剧音乐艺术,她所看到的淮剧音乐是达到巅峰的现状体,说民歌像淮剧,其实也是从巅峰音乐中看到了我们乡土民间音乐的影子,她不是故意在贬低我们乡土民间音乐植根的价值。
去我参加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年会,市民协胡主席要我探寻研究一下西路淮剧的音乐艺术,说你们南闸民歌就应该是西路淮剧的源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单林老师,单林老师提出一个看法,要研究淮剧音乐源头是南闸民歌,你首先要在主曲调上探索,主曲调是戏剧音乐的核心,这样才有说服力。
为此我特地去拜访了淮剧艺术家李凤琴老人(原涟水淮剧团团长),李老已经八十有七,淮剧著名艺术家筱文艳曾对她有好评,还寻访了曾获江苏省淮剧演唱赛一等奖的筱美秋老人(建国后淮安淮剧团名旦),两位老人都是很注重淮腔雕琢的艺术家。他们在谈到淮剧音乐主调问题时说出自己的看法。至于淮剧的原始主要曲调,应该有三种,一种是淮调,是筱文艳的淮剧音乐改革发展了淮调,早年淮调现在叫“老淮调”,后来的叫“新淮调”,“淮悲调”(新淮淮),淮调的产地应该是淮北,就是两淮一带的淮北,又称淮北调。筱文艳毕竟是我们淮安车桥人,她所研究出来的“新淮调”“自由调”都应该有淮北调的基础。
第二种是下河调,所谓下河,顾名思义,也就是里下河一带地区,运东淮南一大片,包括盐阜、三泰,下河调是一种轻快小曲,显得很随意,这是下河一带艺人喜欢经常演唱的,他们不喜爱表演悲苦的剧情,下河调就托起了淮剧下河的水韵,这也就是目前东路淮剧的主打曲调。
而淮剧的第三种曲调就应该是拉调,包括导板。淮调是悲苦主题的运腔,而拉调就是喜庆主题的运腔。这种拉调进入淮剧应该说比较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草台班时代,还很少唱到它。筱美秋老人说唱拉调进淮剧应该是建国以后的新淮剧时期,(淮剧改革以后),也就是她们这一代人的年轻时代。但眼下在淮剧表演中已经成了第一号主打曲调。这里我想起曾看过的原江苏省淮剧团梁国英的表演(曾获淮剧青年演员一等奖、全国梅花奖得主),她主演《女太子》那出戏,居然在全剧唱腔中连续九次演唱了拉调。而且这九次唱的都是不同特色,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不能不叫淮剧戏迷们折服。
筱美秋老人说拉调的特点就是悠扬舒展,能表现很幽静的情怀。特别是如果使用一个导板的开头,那才叫你心情奔放、开怀,好像肺活量一下子扩张了许多,让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李凤琴提及往事,说自己在建国初与丈夫在舞台演出时,就因为调度拉调碰撞出爱情的火花。这种拉调我们水乡连老百姓都能随口哼唱。这里不禁想起文革前就开始流行的《贫农下中农一条心》来,那些年,乡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唱,现在你在南闸民歌区采访老民歌手,还能唱上一段呢。
筱老在淮安演几十年戏,是很有名的淮剧通,她提到拉调的来路,说就是出自老淮安运西一带,当然那年代还没有南闸民歌之说。按照字面理解,“拉”就是拖拖拉拉的意思,是委婉缠绵的唱腔。她说最初是淮剧杨家班的当家师傅传出来的,杨家班曾同筱文艳的张家班一起到的上海滩。而他们单氏班(单连生)筱美秋的父辈及周家班(周茂贵、刘玉琴)则一直坐守清江淮安站场子,因此就有了注册淮安、清江淮剧团的优先权。而杨家班被上海滩淘汰出局后,只能到附近的高邮,后来建县的洪泽金湖去搭班建团。而李凤琴老人很骄傲,自己就是杨家门徒,因为外姓,杨洪文还是她爷爷辈,拉调就是从这里学会的。
关于拉调的溯源,筱老叫我结合我们南闸的民俗生活习惯以及民歌小调中旋律进行探讨对比一下,兴许能找到一些依据和灵感。这一点我是理解的,因为我们南闸民歌的主要旋律就是以委婉缠绵见长,因为这是白马湖水韵的局限,它不可能像川江号子那种高亢,也不可能有山谷回音那种空灵,要说在水乡出现的“拉”就有很多的词素调度,像拉网、拉纤、拉犁、拉磨、拉锯等,还有一种特殊的捕鱼方法叫拉八滩。民间口语有拉拉扯扯、拖拖拉拉,我们乡野的拉还表现出一种文明,像拉和、拉架、拉呱等,乡野生活中有这么多“拉”的元素,出现这种拉调也就不奇怪了。目前淮剧界有人说是因为拉二胡伴奏出现的拉调,似乎就牵强了,既然是文场伴奏,不会光顾及拉调的。
至于拉调音乐旋律的形成和完善,应该是好多淮剧音乐家二度创作的结果,拉调的最初版本旋律也是比较简单的,只有那么几句拖腔,草台戏唱词是没有定格的,喜欢唱多少句,就唱多少句,如果句子多了,就把中央那两个长乐句反复,直到最后临收尾时,顶起高潮,唱出亮点。
拉调曲谱的开头有点先发治人,显得很是激情洋溢,特别是加上一个导板开头,更显得豪爽大气,而结尾的高潮句又显得特别圆满,那种拖音是多个音节节奏的层次,是一种团圆的收尾,这样整个唱段就显得很完整,很适合主要角色叙事或者表达情感的叙说。所以它应该是淮剧旋律中的主要唱腔。
你细听拉调音乐,会感到是南闸乡土民歌中几种小调的混合,开头洋溢有渔歌的起点,那是在辽阔湖面上的奔放。中间有“陪送调”的喜庆、“十二月调情”的叙说,“姐在房中”系列的散漫,里面夹带“江淮道情”的自由,也有“五更相思”的深沉,是我们水乡民歌旋律的拼盘,组合得异常巧妙而又严谨,确实是淮剧音乐主要旋律的经典。
我听二位淮剧梨园元老讲,你不看那些唱得很红的淮剧表演人才,有的已达到国家级演员,自称是淮剧艺术家,其实他们都没有进入研究淮剧的角色。哎,既然现在已经过争取,我们两淮淮剧综合艺术(包括涟水)被认定为“西路淮剧”,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应该专门组织力量进行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其实淮剧艺术从出现到繁荣,就是我们传统乡土民歌在艺术上的集萃和升华,它肯定比原始的乡土民歌优美,但这两种艺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着它的植根联系。“儿不嫌母丑”,希望我们能够联手成全这桩淮乡艺术家谱追根的美事,这种奉献也是一种公德,但愿有人呼应,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作者简介:金矿,男,汉族,1952年出生,大专文化。勤笔乡土民俗散文和乡土情感散文,曾发表散文六百余篇。有作品曾获全国相关散文竞赛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三次,二三等奖多次,其作品细腻浓郁的乡土情感形象得到著名作家红孩、陆柱国、吕锦华等引荐和好评,已出版《姐儿香儿》民歌散文集等图书两本,作品《多彩的流云》获首届袁鹰文学奖,现为全国华夏散文学会会员、江苏散文学会首届会员代表,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