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其他淮剧团体介绍

  上海江淮戏公会 江淮戏行业性组织,成立于民国36年(1947年)夏。骆宏彦为主任,马麟童、何叫天为副主任。该会于民国35年由骆宏彦等参照京剧梨园公会宗旨,着手筹备,暂名上海江淮戏联谊会。会址设在南阳桥。该会成立后,每周一举行例会,由各班班主、各班部分主要业务人员参加,对各班社演出状况、班期结束的人员调配、人事纠纷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事项进行探讨和处理,该会负责组织为灾区救灾义演,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义演和班社营利提成,为无依靠的老年同仁的生老病死,筹募抚恤金,以及为同仁跌打损伤免费供给伤药等活动。为了扩大剧种影响,组织电台播唱、游园演出和编辑出版不定期的江淮戏小型报刊等。该会曾获戏剧界著名人士田汉、洪深的赞扬,并题诗鼓励。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公会改为上海市淮剧改进协会。

  上海市淮剧改进协会 戏曲群众团体,成立于1950年初。由上海江淮戏公会改组而成。主任骆宏彦,副主任马麟童、何叫天、武旭东。建会宗旨: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团结全市淮剧同仁,推动淮剧改革和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水平和艺术素质。设立“淮剧传统剧目整理委员会”,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剧目,组织编剧人员编纂《淮剧韵辙》,并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整理剧目幕表提纲,改编成剧本,提供上演剧目,如《王清明》、《李毓昌放粮》等。举办艺术学习班,组织淮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以及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演出,举办淮剧名家演唱会等活动。该会于1955年撤销,并入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淮剧团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淮剧沙龙于1994年4月成立,负责人居有松,主持日常工作者殷红花,并聘请上海淮剧团筱文艳与李神童为艺术顾问。每星期六上午,在市宫五楼舞厅聚集全市淮剧爱好者举行自娱自乐的演唱活动。1996年建立市宫淮剧团,团长居有松,副团长韩乃贵、吕玉春,每星期四晚,组织淮剧折子戏公演。于1998年开始,曾在逸夫舞台与中国大戏院举行对外大型公演。

  铁鹰淮剧团 上海铁路局淮剧队于1955年元月8日成立,艺术指导筱文艳与李神童。“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该队继续进行活动,排练了《琵琶寿》,李神童导演,朱爱娣等主演。1997年元月8日改名“铁鹰淮剧团”,前后排练与公演了《九件衣》、《白蛇后传》、《金水桥》、《蔡金莲告状》、《秦香莲》与《哑女告状》等剧。现任团长陈锦华、副团长唐福生。

  西部淮剧研习社 上海西部淮剧研习社,于1997年元旦成立,社长陈汝功。凝聚各区名票,每星期日下午在宜川四村老年活动室进行自娱自乐的演唱会,已有一百多次活动,颇受听众欢迎。平时有计划地排练一些淮剧精品剧目,曾在中国大戏院与逸夫舞台举行两次大型公演,剧目是《吕布戏貂婵》、《秦香莲》与《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戏,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及李神童、武筱凤和司鼓李泰祥为艺术指导。199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该社以整本戏《白绿堂》及一台精品折子戏,前往江苏淮安进行慰问演出,获得当地领导和广大淮剧观众的热烈欢迎。

  桃浦白丽淮剧沙龙 上海桃浦白丽淮剧沙龙,于1999年2月7日成立,队长范光福,并聘请上海淮剧团筱文艳、李神童、武筱凤、李泰祥与李泰高为艺术指导。在“桃浦文化馆”与三村托老所等地进行自娱自乐的清唱活动,受到当地广大淮剧观众的热烈欢迎。

  沪东工人文化宫淮剧团 成立于1959年11月。1980年底重新建队,共有35人。先后演出了《三女抢板》、《探寒窑》等剧。由工人作家居有松创作的《新春新喜》和《母女心》,分别在1981年和1983年上海市工人戏剧观摩演出中,获得创作和演出奖。

  杨浦区定海街道海联淮剧队 成立于1960年,1966年解散,1985年6月重新组建。队员30人。是年9月在定海剧场与淮剧演员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韩小友等同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由曹宝根创作的《母亲的心》,在1986年杨浦区法制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该队在本地区共演出360场,观众达10万人次。

  虹口区第二工人俱乐部及虹镇、新港、欧阳街道文化站等淮剧队 1949年上海解放后,虹口区庙后路居委会建立第一个业余淮剧队,全队30余人。该队经常打着“淮剧队”字样的大旗在土墩子上演戏。在该队的带动下,宝元坊、爱国新村等相继成立淮剧队。1953年该队转为新港街道文化站淮剧队。嗣后,虹镇、欧阳等街道文化站也相继建立淮剧队。“文化大革命”开始,业余淮剧队被迫解散,不少淮剧爱好者经常聚于家庭、里弄清唱淮剧自娱。有的曾为哼唱《海港的早晨》,被以破坏样板戏《海港》等“莫须有”的罪名而关进“牛棚”。受株连者从虹口、杨浦、闸北、南市等区的十余人,扩展到一百多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个业余淮剧组织相继恢复了活动,在本区和外区先后演出20多个大小剧目。

  南市区工人俱乐部淮剧团 始建于1950年。南码头、陈家桥、十六铺一带多为苏北盐城、阜宁籍居民。解放后,由三轮车工会组建了三轮车南区业余淮剧队。该队负责人之一的赵志鸿,其85岁高龄的老父亲赵以仁,不但为淮剧业余演出制作服装、道具,而且还支持两个儿子、女儿、儿媳和孙子、孙女参加淮剧业余活动,“全家唱淮剧”传为佳话。该团在50年代配合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编演《宽大与镇压》、《特务你往哪里逃》等一批剧目。1957年全团加入南市区工人俱乐部,人员扩充至4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迫解散。1979年重新恢复活动。上演《白罗衫》等剧,该团创演的《将心比心》获1983年“上海市工人戏剧观摩演出”创作演出奖。

  闸北区工人俱乐部淮剧团 建于1978年。该团与普陀区文化馆,于1978年和1982年举办了纪念淮剧演员周筱芳逝世一周年和五周年演出。闸北区素为苏北籍劳动人民聚居地区,淮剧业余演出活动十分活跃。自1978年始,区文化馆以及虬江路、中兴路、天目西路、芷江西路等街道都先后建立了业余淮剧队,经常举行演出活动。

  徐汇区徐镇、斜土路街道文化站淮剧队 斜土路街道文化站淮剧队,于1981年建立。队员28人。每周活动两次,常在街道演出。创演的《百业花开》一剧,在1983年“上海市戏剧创作交流演出”中获奖。徐镇街道文化站淮剧队,建于1983年。25名队员中,多数系转业的专业演员。原浦光淮剧团的徐少成、韩跃兰为负责人。每周活动两次。该队创演的《谁是亲人》一剧,在1983年“上海市戏剧交流演出”中获奖。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