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解放前后淮剧主要剧团简介(附表)

  志成淮剧团
  于1949年11月成立。张古山、叶素娟任正副团长。1957年9月精诚淮剧团并入该团,演职人员扩充到130多人。先后加入的主要演员有何益山、周筱芳、周廷福、马惠珍、何小山、耿一飞、武丽娟等,编导有颜立廷、陶森、何青山等,琴师有潘凤岭、姜正等,鼓师有梁广义、史学尧等。1956年成为新国营剧团(仍为集体所有制)。1958年经文艺整风,精简人员,紧缩为68人。是年底交静安区文化局领导。由区调陈一华任团长,何益山、周筱芳、郁瑞林任副团长。常演剧目有传统戏《包公案》、《蝴蝶盃》、《白虎堂》、《五台山》等;现代剧《刘胡兰》、《节振国》、《东海最前线》等。该团参加过历届戏曲会演活动,以《东华林》一剧在1951年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中,周筱芳、叶素娟、张艳芳、张古山、何益山分别获一、二等艺术奖,何青山、颜立廷获工作奖,在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周筱芳以《郭华买胭脂》一剧,获演员三等奖。该团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迫停演,1972年解散。
  浦光淮剧团
  于1958年5月成立。由“春光”和“竟成”两剧团合并组成。属杨浦区文化科管辖。团长筱惠春。由区派干部施美香任中**支部书记,黄达成任指导员。主要演员有筱惠春、张古山、季兴华、孙东升、杨春楼、徐少成、马少朋、裴少华、徐佩华、张艳芳、刘洪奎、李玉花、裔小萍等,编导谈俊、陈履捷等。演职人员80余人。主要剧目有传统剧《穆桂英挂帅》、《谢瑶环》、《反皇城》、《三打白骨精》、《丁黄氏》等;现代剧《黛诺》、《洪湖赤卫队》等。常在日晖、嘉兴、昌平、浦江、梅园、杨浦工人俱乐部、控江文化馆等剧场演出。曾先后赴苏州、扬州、南京、淮安、武汉等地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初,曾一度被改名为东方红淮剧团。于1972年解散。
  烽火淮剧团
  成立于1959年元旦。由“日升”和“建新”两剧团合并组成。属闸北区文化科管辖。程少楠、臧道纯任正副团长。主要演员有谢艳霞、顾艳琴、程少楠、筱海红、陆少林、马艳琴、梁云鹏、臧道纯等,编导有赵宏、刘广发、杨燄等,琴师有嵇鸿裕、王持友,鼓师有刘学荣、李太山,舞美有江南春。于1961年经整顿队伍,精简人员,演职人员由百余名紧缩为72人。由区派干部王桂秀、吕耀祖为指导员。1966年由沈少春任团长。常演剧目有传统剧《孙膑与庞涓》、《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现代剧《红岩》、《八女炼钢》、《更上一层楼》等。1959年编演的新戏《弄潮儿》,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被评为上海市十个优秀剧目之一。经常在昌平、中兴、华光、东山、闸北工人俱乐部等剧场演出。曾赴镇江、高邮、阜宁以及安徽省等十几个城市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初,被迫停演,1972年解散。
  淮光淮剧团
  1951年5月9日成立于沪西工人剧场。由“麟童”和“联谊”两剧团组成。为民营公助职业剧团。马麟童、何叫天、筱文艳任正副团长。先后参加的主要演员还有:徐桂芳、王九林、何艳秋、马九童、马秀英、武筱凤、杨占魁、顾少春、李神童、孙艳霞、朱奎童、韩刚、裴小芬、张玉昆等,编导骆月楼、王健民、颜立建、马仲怡等,鼓师王士广、史学尧、李泰祥,琴师潘华春、潘凤岭。演职人员共79人。阵容坚强,行当齐全,深受观众欢迎,为颇有影响的剧团之一。演出剧目有传统剧《西施》、《岳飞》、《江汉渔歌》、《千里送京娘》,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等。经常在沪西工人剧场、亚蒙大戏院等剧场演出。1952年4月更名为上海淮剧团。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