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人生的赞歌——谈淮剧《秋天的思念》中汤稚鸣形象的塑造

  盐城市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纪实淮剧《秋天的思念》参加第五届江苏省淮剧节,荣获优秀编剧、优秀剧目一等奖等16项大奖,既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又赢得省文化厅领导、戏剧专家的热情赞誉和充分肯定。《秋天的思念》是一部将使命意识变为文化追求的成功戏曲,也是一次舞台艺术和美学理念的完美结合。笔者认为,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在汤稚鸣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有如下美学特征:

  一、独特性:即独创、特别。这一方面指形象的独特,如别林斯基所说,这种形象“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而生活着”。另一方面指熔铸在形象中的剧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匠心的鲜明、强烈的程度。近几年,戏剧舞台涌现出一批以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为题材,集中展示共产党员光辉形象的优秀戏剧作品,淮剧《秋天的思念》也与时俱进、应运而生。它所塑造的优秀共产党员汤稚鸣这一人物形象不同于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李天成、话剧《黄土谣》中的宋老秋、《春打六九头》中的李家庚、《牛玉儒》中的牛玉儒、《回家》中的曾伯龙、《农机站长》中的马德忠、《我在天堂等你》中的白雪梅以及黄梅戏《知心村官》中的曹发贵。汤稚鸣这一人物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她生在大运河,扎根黄海滩,奉献伯乐达,如烛泪始干。正如她内心所唱的那样:“伯乐达是我实现理想的好环境,它让我释放激情和才能。伯乐达催我奋进志凌云,造就我平平凡凡的汤稚鸣。在国外我已攒足劲,归来后大干一场报答集团培育恩。谁料想如今我生已不如死,汤稚鸣五内俱焚心难宁。”汤稚鸣已病成植物人,心里仍在牵挂伯乐达,牵挂她的事业、她的同事、她的职工,牵挂她的婆婆、丈夫和儿子,唯独没有她自己,这是一个忘我奉献的人!在剧本中,在舞台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独特的,人物的经历是独特的,人物的性格是独特的,人物的遭遇、命运是独特的……在独特中寄寓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寓共性于个性之中。这条规律是一切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根基,也是淮剧《秋天的思念》获得成功的根基。

  二、逼真性:即高度的艺术真实性。“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这是别林斯基的名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更是给予高度的重视,把真实性作为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在评论文艺作品时,总是把真实性作为首要的衡量尺度,而对那些缺乏真实性的作品,向来是非常鄙视的。他们一贯反对两种违反艺术审美规律的偏向:一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神化夸张;一是不加筛选的照搬生活。剧作家在创作《秋天的思念》的过程中,既不“神化夸张”,又不“照搬生活”,而是按照“人的状态”去塑造笔下的优秀共产党员汤稚鸣这一艺术形象。愧拜保洁工一场戏,既写“汤稚鸣眼里不容一粒沙,管理就该不徇情”的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品质,又写她“我行我素不变更,哪怕日后留骂名”的固执已见、脾气急躁的缺点;当她得知错怪了保洁工田巧云的时候,又不顾集团领导的劝说,毅然地召开全厂职工班前会向田嫂当面道歉。台上汤稚鸣和田巧云拥抱在一起,台下的工人掌声雷动。“这一拜是山的气慨,这一拜是海的情怀。这掌声是真情永在,这一拥抱啊,春从心上来!”难怪集团董事长老陆由衷敬佩地说:“这就叫汤稚鸣!”再看奇遇湖荡边一场戏,汤稚鸣因田巧云家里失火去看望,在这深更半夜的回家路上,因眼病发作失明跌落河里去,后被小偷黄毛救起,心存感激之情:“感谢你救我上岸脱危险,感谢你体贴入微无怨言。感谢你患难相助情非浅”,她患有间隙性失明的疾病,对黄毛诉说着心中的感叹:“没想到,返回的路上,眼睛突然看不见了,我这心里……(抹泪)我心里真急出血来了。我不能没有眼睛!我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有三条生产线即将上马,两个新产品要投放市场,年底还要到德国去参加产品展销会……如果眼睛看不见,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我跟你说这些,有点失态了吧……可我真急死了……(哭出声来)”这里没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豪言壮语,这里没有振臂一呼、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慨;这里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心灵袒露,这里是一个女人对自身疾病的担忧和无奈,这里是一个女人“心里真急出血来”的一种失态,这里是一个女人作为“人的状态”中的软弱的一面,甚至发出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的内心独白。此时此地的汤稚鸣“抹泪”了,此情此景的汤稚鸣“哭出声来”了。这是一个真实可信、令人感动、令人同情、令人崇敬的汤稚鸣!《秋天的思念》给人真正的收获和惊喜,是剧作家在真人真事戏剧创作方面所作出的有益的探索和有益的启示。汤稚鸣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剧作家对生活的热情拥抱,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对人的深刻认识。在剧作家的笔下,汤稚鸣是英雄,也是普通人,她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这是生活的真实。只有这样写才能表现出剧作家对生活的诚恳、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的发现,才能把英雄放入到“人的状态”,用常人之心、凡人之理揭示其精神发展的历程,从而写出了人物真切可信的心理轨迹,并水到渠成地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人物由平凡走向崇高的壮举。

12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