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与“不变”看民营淮剧团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淮剧团;淮剧;现状;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99-03
淮剧是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发源于江苏省盐城、淮安、淮阴(上河)、宝应(里河)和阜宁(下河)一带的盐淮地区。明清时期,淮剧在盐淮逃荒者挨家挨户沿门清唱以行乞的“门叹词”以及具有巫化色彩“香火戏”的民间艺术基础之上,逐渐吸收徽剧、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后发展起来形成地方性剧种。民营淮剧团作为淮剧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性剧种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承载者。
一、民营淮剧团的历史沿革
由史料可知,约清光绪年间(1890)同胜班社起,淮剧开始以徽剧、京剧与江淮小戏相结合的形式(时称“徽夹可”“皮夹可”)在民营剧团中出现,此时的剧团不以演出淮剧为专,而是多参杂时下流行的各类地方戏种,如同胜班的演出内容以香火戏、徽夹淮、京夹淮、淮戏的混合班主制形式为主。
1947年《戏报》11月22日刊载的一则报导,证实这种班主制的混演形式在那时已退出历史舞台:“楚城大戏院颜小琴淮剧团,演出以来,卖座极盛,……明日出演,票价高额涨售八千元”。[1]这是“淮剧团”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被记载在文史资料之中。可以说,专唱淮剧的民营淮剧团在1947年已初具规模。
建国后,国家开始对剧团进行群众性的革新运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2],从国家层面开始了对戏曲艺术工作的“改人、改制、改戏”措施。自此,各地淮剧团开始在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下进行登记,并于1958年基本实现共和制[3]。意味着自1958年后,淮剧的演出市场便呈现出以下几种类型的演出团体: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截至2021年,在政府部门登记在册的以淮剧演出为营业范围的企业多达122家,除去已显示注销的企业以及12家国营淮剧剧团外,民营淮剧团的数量为97家,达专业淮剧团数量的8倍之多。为探究这样一个在淮剧演出市场占据绝大多数的演出团体——民营淮剧团的生存现状,笔者于2020年9月、2020年10月、2020年12月、2021年3月多次进入有着“淮剧之乡”美称的盐城市,跟踪采访张斌淮剧团,获得了丰富的资料与口述材料,笔者将该剧团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欲对淮剧团多元的生存空间进行深描,通过“局内人”了解剧团“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尽量真实地展现民营淮剧团的结构与生态。
二、个案分析:张斌淮剧团
张斌淮剧团由张斌和其妻子姚芹2001年创办于盐城市滨海县,并于2016年在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正式更名为“滨海县张斌演出有限公司”,是完全由个人自筹资金创办建立的民营淮剧团,现常年驻盐城市建湖县西塘河畔的江淮戏馆演出。该团戏路广泛,不仅连日不断在剧场演出,而且奔波于乡间田头与社区街头承办着各类淮剧活动,于是,初展头角之时便在民营淮剧团中脱颖而出,在群众中威望极高。
(一)固定“班柱”与流动“跳班”演员相结合的组织规模
该剧团由演员、乐队和后台组成,人数维持在13人左右。剧团人员精简,演员、乐手长期演出于各路民营剧团,对行当及音乐均烂熟于胸,搭挡配合默契。
以下为张斌淮剧团成员名单及情况表:
(网络文章,图片暂缺,欢迎网友提供以便补充完整)
1、固定的“班柱”演员
在剧团中生旦净丑主要演员俱备者,称之为“四梁四柱”俱全,使剧团成为“四梁四柱”的演员就被称为班柱。一个剧团的影响力,主要依靠班柱演员,故剧团具有长期稳定的班柱演员是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该剧团中的班柱演员有张斌、姚芹、严翠莲、石林峰,四人自2001年剧团成立之初便一直在剧团中演出,行当中的小生、须生、老生、青衣、花旦、老旦、花脸等角色无一不会,是剧团公认的班柱。在剧团被抽调参加县级春节联欢晚会时,也是由这四人作为张斌淮剧团的代表多次登上电视舞台。也正是因有这样固定的班柱演员,使得该剧团在群众中的威望极高,诸多恩主(请戏班进行演出的人)指名要班柱演员前去,这些演出为剧团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支撑着剧团的发展。
2、流動的“跳班”演员
民营戏班由于没有国营剧团的稳定收入,也没有牢固的合同制度,导致剧团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据团长介绍,这样的演员流动在民营剧团十分普遍,戏金多少、人际关系等都是导致人员流动的原因。据笔者几次前往剧团的考察来看(表1与表2比较),张斌淮剧团的人员在半年内的流动量超过35%,具体情况见下表:
(网络文章,图片暂缺,欢迎网友提供以便补充完整)
笔者曾认为演员的流动会为剧团带来新鲜血液,采访团长后才颠覆了这一观点:“我们这种剧团(这里指民营剧团)现在不好办了,演员都是口头讲的,钱数不合心意就不来了,不像人家拿死工资的(这里指国营剧团),有编制合同的就相对好领导。现在剧团又多,你给的条件不好,人家就离开这个去那个,束不得他。忽然走了演员,戏怎么上台”。[4]据笔者统计得知,盐城市(包含所属区和县)仅登记注册的民营淮剧团就有51家。诚然,在盐城市还依然存在诸多没有在政府登记注册的淮剧表演团体。而张斌淮剧团的演出场所虽然设在建湖县,但从上述演员情况调查表就可以看出,演员会从相隔70~80公里的其他县区奔赴而来,这些演员基本不求离家近,但求更高的工资待遇。因为这样的利益驱动,再加上民营剧团的数量较多,导致演员在各剧团间流动频繁。由此,“不变”的班柱演员与“变”化的跳班演员共同构成了不同于专业剧团的组织规模。
(二)固定与流动演出场所下的经济运作
1、固定的剧场演出
坐落在盐城市建湖县西湖河畔旁的江淮戏馆是张斌淮剧团最主要的演出场所,江淮戏馆原址是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院,面积多达25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200人。每年除去寒暑封箱以外,其余时间剧团每天坚持不间断地唱戏,有时遇到下雨等天气状况较差时剧场落座40~70人左右,平常基本落座人数都在150人左右。馆内的演出,基本保持一天两场,上午10:30一场,下午1:30一场,票价仅售10元一场。综合下来,馆内一个月演出的票价收入有3万元左右。除去票价费,每场演出还会有观众的打彩,打彩即观众觉得某位演员唱得好,就会来到台前直接将钱递给演员,打彩的钱数少则5元多达100元,而且这笔收入直接归演员自己所有。据笔者几次前往剧场观看的情况来看,只要上台的演员均被打彩,一场戏下来少则40元,多则500元,且班柱演员获得的打彩费较高。笔者在剧场观看《杀子报》时,团长张斌共接到打彩7次,计340元;李小芳共接到打彩3次,仅35元。
除正常的剧场演出外,偶尔也会有包场的情况。据姚芹所说“有时观众来看戏,觉得你们唱得还不错,就会包场看戏,不要其他人来,一整天就他自己来看,我们也就只为他唱,他点什么我们就唱什么,包场在我们这里还挺常见的”。笔者在2020年10月前往剧场时,遇到建筑公司的包场演出,演出时间为下午18时,共计演出时长2小时20分钟,包场费用为3000元,另有现场打彩760余元。在2021年3月28日采访之时,团长表示近年来的包场数目可观,2021年2月19日(大年初八)营业至今(2021年3月28日),仅38天已有23次包场演出。这样的包场演出一方面增加了剧团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证明着民营剧团的演出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流动的写戏机制
除去在固定场所的演出,剧团还有一种流动获取戏源的方式,即写戏。写戏,也称“写台口”,是民间戏班特有的获取戏源的方式。据《中国戏曲志·江西卷》[5]记载:“写戏方法有两种,一是恩主上门订戏。外班头出示戏折,标有剧目名单及标价。一般整本戏一本为四吊钱或两吊钱,折子戏一出为两百文或一百文钱。恩主常专点名角和好戏,或剧中被颂扬的主角与本村同姓的戏,并定下演出时间,写好合同。双方签字、打花押(手印),叫外班头保存,称之为‘落关”。
这样的写戏机制在民营剧团中最为常见,除在大型节日时电视节目的写戏具有官方邀请性质外,其余的活动均由团长负责联系。这样的活动多为老人过寿、孩子升学、节日习俗等。笔者在2021年4月1日有幸参与了一场祭祖活动,该活动为建湖县傅氏荡宗支筹划,当天剧团演出全本《牙痕记》,共计2小时整,戏金4000元。
(三)“变”化的演出形式
剧团人员结构不稳定。无论班柱演员还是跳班演员都颇为熟悉淮劇的传统剧目,演员之间不需磨合期,也不需要提前排演,当下搭班,即可同台演出。这样的演出方式,虽区别于正规的职业化剧团,但“短频快”的演出步伐却适应了时下社会所需,即时有演出需要,立刻就可搭建班子上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既可以激发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伴奏之间的互动演出的活力,也促生了舞台演出中的即兴表演。
1、念白的即兴性
张斌淮剧团2021年2月17日演出以来,基本一天1~2场戏的档期。每天演出一个传统戏本,演出时间保持2小时以上,只有演出精彩,才得以吸引观众连日观看。在演出时,唱段部分演员均满腔满字,一旦进入无曲仅板的念白部分,便开始使用自由的即兴演出,还一度和观众产生互动。即兴演出的念白部分通常是演员使用口语化甚至当地俗语进行故事情节的叙述,这样“不专业”的剧情演出反而因俏皮滑稽,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而备受百姓的欢迎。
2、演出形式的即兴性
剧团演出的都是传统古装戏,但在表演形式上却有不同。除去和专业剧团一样有固定唱词和配乐的剧目戏之外,还有最早戏曲源于民间时“草根艺术”的表演方式:幕表戏和读词戏。
幕表戏,也称提纲戏,是在演出前将本场演出的剧目提纲大致列出,没有固定的唱词,也不规定用曲,提纲也仅记录场次、角色的出场顺序以及大致情节。演出时,演员凭借舞台经验按照一定的模式自由发挥,上场编创对白和唱词,在舞台演出中通过与观众的互动随时更改唱词,伴奏依据演员编创唱词的情绪选配合适曲调给予接应,是一种即兴性质的、极具表演张力的表演方式。
读词戏,是在幕表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形式。读词戏有固定唱词但没有固定配乐的表演形式。在现场,有面向观众的提词器,舞台上也有演员可见的提词器,但乐队人员没有曲谱,凭借演员的唱词,配上合适的曲调。主胡辜亚新先生说“演员一张口,我们就知道是什么调,弹什么曲。”也是经辜亚新先生介绍,才得知在民营剧团的演出中有读词戏这样一个特殊的演出形式。笔者有幸观看了一场读词戏,名为【杀子报】。剧中曲牌依据演唱内容的悲喜进行选择,悲伤情绪的常用曲牌是以淮剧传统曲牌为主的【新淮调】【大红花调】【小悲调】;喜乐情绪的常用曲牌是以民歌曲调衍生而成的曲牌为主的【蓝桥调】【拜年调】【小补缸调】【大补缸调】。
(四)“不变”的演出剧目
不论是固定的剧场演出,还是流动的写戏演出,淮剧团的演出剧目完全是淮剧的古装传统剧目,现代剧和创作新戏是基本没有的。这主要是源于剧团演职人员,并长期活动于草根阶层,看戏的老百姓年龄均在50岁以上,能接受的仍然是传统剧目。现根据张斌团长提供的戏单,整理如下:
(网络文章,图片暂缺,欢迎网友提供以便补充完整)
总结
张斌淮剧团作为建湖县发展态势较好的民营淮剧团,其主要特点就在“变”与“不变”之间。“变”是民营淮剧团可针对演出市场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无论是剧团的组织规模,经济运作还是演出形式,都有着流动与固定两种方式。“不变”则是民营淮剧团对于传统淮剧的坚守,无论是演出剧目还是演出形式都保留了淮剧的“味道”。“变”与“不变”使其具有了流动性、灵活性与迎合性的特点,不仅收获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也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保护与弘扬着传统淮剧。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民营淮剧团的发展离不开盐淮地区人民的支持与喜爱,也是一辈辈淮剧人对淮剧的热忱和坚守。张斌淮剧团作为民营淮剧团的一个缩影,兼顾“变”与“不变”的营销策略与生存方式,可以对地方戏曲的繁荣和民间剧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释:
[1]楚城大剧院[N].1947-11.
[2]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J].人民音乐,1951(04):2.
[3]江苏省盐城市戏曲志编辑室,张 铨,邓小秋,栾正第.淮剧志[M].江苏省盐城市戏曲志编辑室,1986:11—12.
[4]根据采访张斌淮剧团成员的录音整理,文中剧团成员的采访均以此引用,下文中将不再标注。
[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江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