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唱腔的词格和句式

淮剧唱腔大都依据唱词的基本音节而分句,因此,唱词的格律(文学结构)对唱腔的表现便会有所影响。

一、基本句式及其他句式

淮剧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十字句。其他句式有八字句、六字句、三字句。综合运用各种句式,可使填字节奏时松时紧,对比显著,有时还能引起乐句小节数的增减变化,是使唱腔节奏获得变化的先决条件,是淮剧“起、落板”、“丢、接板”中改变词句自然音节的特殊表现手法。七字句和十字句分别变成如下公式:

七字句——(2+1)+1+3

尊声驸,马,坐宫院

十字句——(3+1)+2+4

王清明,遭,不幸,祸从天降

从文法意义上讲是不通顺的,从音乐结构的形式概念来说,却有其独特的表现意义。这些词句在“行腔”中还要重唱一遍,便会减少和避免词意被观众误解的可能性,从而使这一表现手法逐步地为观众所接受,并形成了艺术表现及艺术欣赏的习惯。

二、特殊句式

1、五字句。它的公式是2+3,可以大段地运用,叙述性很强。其特色是音节清楚、干净、利落,演唱起来颇为别致,如著名淮剧演员曹彬在《打城隍》中的一段唱,一句一顿,是抒情性口语化的表现手法。

2、四字句(又名叠句)它是将若干个四字句紧密相连,由演员一气呵成,倾吐而出。这种叠句唱法的特点是:节奏较快,中间无停顿,须咬字清晰,吐音准确,运气十足,愈唱愈“烈”,方能彰显情感的迸发力和唱词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因此十分难唱。但这种叠句若唱得好,很讨好观众,因为它是剧中人在关键时刻(或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或处于长期积郁之后的情感爆发)有感而发的,往往也是戏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之时的重要标志。所以,最易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3、唱腔和语言声调

语言调类和调质变化。盐阜及淮、宝方言均有五个声调。除普通话无入声外,三者调类(即阴阳上去)都一样,但调值(即某一调类的实际念法)却不同。建湖话软而低,淮安话硬而高,这是形成东西路唱腔不同韵味与风格的重要因素,建湖话四声分明,语调平稳,淮剧界现已公认建湖语较理想,应作为演唱及舞台语言的标准。

乐句结音与方言变读。受语言声调的制约,以及唱词上句落仄,下句用平的韵脚规律影响,传统唱腔上句结音往往高于下句结音。同为一个阳平调类的“年”字,位于同样的唱腔结构处,由于“年”后连接的一字不同——为阴平“青”,为阳平“贫”,为使下一句字正,于是,“年”的音调也起了变化。还有,两个同样的字相连时,则需要按照地区的语言特点来读,再加上虚字、衬字、方言、土音的运用。如“妹妹连读时,第二个“妹”读作ma(上声),“哥哥”连读时,第二个哥读作ga(上声),它是“妹”的声母与“哥”的声母和虚字“啊”的韵母连(变)读的结果,构成了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