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剧风格样式的探寻——从《拜月亭》剧本创作谈起

在寻找题材的过程中,元曲《拜月亭》(又名《拜月记》《幽闺记》)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戏剧史上,这出戏曾被很多剧作家改编过,也有不少剧团或选取其中一折,或全本上演,所以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我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在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前提下,如何去重新诠释这出名著?我一直有个观点,那就是即便中外名著,在改编的过程中,也得让它符合中国国情或当下的人文关怀,否则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味照搬照演名著,多少还是有些不妥。 

对淮剧风格样式的探寻——从《拜月亭》剧本创作谈起

《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蒋世隆这一对青年男女不顾门第、冲破传统礼教、彼此忠贞不二的爱情,这正是我们目前这个物欲横流、崇尚物质的社会需要召唤的,也是越来越现实的年轻人所缺失的,它是我创作的最初原始冲动。我想在自己的剧本中,重新塑造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对爱情至死不渝,为了誓言、爱情、信念甚至可以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死,坦然;这样的死,淡定;这样的死,无悔!以此来唤回如今年轻一代对爱情的尊重、正视和珍惜,从而反衬出现代人十分物化的婚恋观和价值观。 

然而,如此一来,我想创作的剧本似乎完全与原著的走向相反了。原先的大团圆结局成了悲剧,但窃以为这样的改编,不是颠覆,因为最根本的主题没有改变,而是希望原著得到升华,尤其是在查阅了资料后,始知在明刊本的《拜月亭》中,也并非全是团圆结尾的记载。剧本创作中,因为风格的缘故,我还将带有喜剧色彩浓烈的《踏伞》、《姑嫂拜月》等情节剔除了,将原著中蒋世隆妹妹这个角色也一并拿去,全剧围绕着王瑞兰、蒋世隆、王镇等人展开,令戏剧冲突更为集中,成了一出纯粹的小生花旦戏。 

因为不满足原著与有些上演剧目中仅有姑嫂拜月一场,没有真正凸显“拜月”这个情节,于是第一场我便让王瑞兰与蒋世隆相遇、相恋,在拜月亭前,“十拜”拜月亭,盟誓此生不离不弃。到了结尾,两人因圣上的赐婚而不满命运不公的安排,分别来到拜月亭前再次拜月,并各自做出了殉情和弃官的人生抉择:女子抛弃了生命,男子抛弃了从古至今最为看重的功名利禄,二人由此均得以解脱,最后迈入自由的境界。尾声采用开放式结局,在大红喜绸和浓烈的氛围中,男女主人公身穿大红喜袍上场,预示着天上人间的团圆,以此来警示观众珍惜身边所爱的人和尊重内心的真爱,因为只保留了《拜月亭》中部分情节,故起名为《情锁红尘》。在我看来,人生在世,永远被一“情”字所困、所锁,这“情”字,包含爱情、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王瑞兰的死,并不是简单的殉情,是蒋世隆的真情、父亲王镇的亲情,让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最终选择了死亡。正如全剧没有一个反面人物一般,他们均出自内心最真诚的爱,可却让对方深陷这万丈红尘之中,而“红尘”二字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到了唐朝,使用更为频繁。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