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舞台上几种常用的服饰介绍
蟒:也称龙袍、蟒袍,是帝、王、将、相在朝贺宴会或办公事的时候所穿的礼服。
蟒的样式是圆领、大襟、长度一般拖到脚面,袖子宽阔、肥大,带水袖,配有宽松的腰带。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帝王、官员等角色使用量最多的一种蟒袍,扮演文臣武将的老生、小生、武生都可使用。在戏曲舞台上,常由蟒袍的色彩来区别剧中任的身份、地位与年龄。蟒袍大体分为红、明黄、杏黄、白、蓝、绿、紫、粉红、淡湖、浅米、古铜、豆沙、香色等。原箱蟒袍分为上、下五色,上五色是红、绿、黄、白、黑色;下五色是蓝、紫、粉红、淡青和香色。明黄与杏黄是扮演皇帝、番王、王子以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蟒袍专用色,其他角色不得使用。
扮演皇帝时,如果没有明黄、杏黄蟒袍,可以用红色蟒袍代替,扮演番王时习惯穿用杏黄蟒袍,或以紫色蟒袍代替。扮演青年统帅或文武官员常用淡色蟒袍,如淡湖、淡粉和白色蟒袍或用红色蟒袍代替。白色蟒袍是青年官员将领和老年官员的通用服装。紫、蓝、绿、黑色蟒袍为老年官员所通用。而古铜、香色、豆沙等色蟒袍则主要为扮演地位较高、年龄较长的高级官员所穿用。
蟒的图案主要是龙形图案。十团龙蟒袍在绣工上大体分为彩绣、墨绣、平金漏地绣、满金绣、半金半彩绣、裹金绣(一金线、一彩线混合绣)等。绣法各异,色彩纷呈。不同的绣工处理与十团龙图案相配合,使得十团龙蟒袍造型庄重、文雅、气派。
穿用十团龙蟒袍的有《甘露寺》中的刘备(因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之玄孙,过江招亲时,穿红色十团龙袍)、《秦香莲》中的陈世美(因考中状元,被招为东床驸马后,穿十团龙红色蟒袍)、《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因中头名状元,并被封为八府巡按,当他会同藩司、臬司三堂会审旧时情人苏三(玉堂春)时,穿十团龙红色蟒袍)。
而平金绣散龙黑色蟒袍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花脸行当的文臣、武将的官服或朝服。舞台上常见的散龙蟒袍有黑、蓝、紫、绿、杏黄等色。
散龙图案式样繁多,其造型比团龙活泼、豪放。如散坐龙、散升龙、散降龙、倒挂龙、喷水龙、串水龙、串云龙、回头龙、教子升天龙(一大龙、一小龙)、戏珠升降龙等等,均是散龙大蟒袍常用的图案。
制作时以平金绣为主,稍加彩绣为装饰色,配合腾云飞舞的散龙图案,及大面积金海水为下摆(海水江芽),其造型格外庄重辉煌。穿用人物有《秦香莲》中的包文正(包公)、《霸王别姬》中的项羽(在出征前,除名演员穿黄色蟒袍外,一般都穿黑色散龙大蟒袍)等。
在戏曲舞台上扮演地位较高而又到苍老年龄的文职官员,其穿用的朝服有裹金绣香色蟒袍。因为专为老年官员穿用,所以力求色彩沉稳,但又不失辉煌效果。制法上采用一线一金的"裹金绣",绣制团龙图案。穿用人物有《甘露寺》中的乔玄、《秦香莲》中的王延龄等。
而彩绣豆沙色蟒袍则适合舞台上扮演地位较高,而又不到苍老年龄的文职官员穿用。制作时要求色彩文雅,采用团龙图案,用雅彩裹金绣绣制海水江芽。穿用人物如《将相和》中的蔺相如。
彩绣红色女蟒袍一般为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公主、诰命夫人(受皇帝册封的贵妇)及挂帅女将等的朝服和公服。有时也当作世宦人家结婚时的礼服。以红色为主,分为彩绣与平金绣两种。花纹多用团凤、散凤和牡丹等,也可龙凤并用。蟒袍下摆绣有"海水江芽"。女蟒袍有老式和新式两种式样。老式女蟒袍,外缘加宽边;新式女蟒袍形同男蟒袍,不加外边缘。色彩要求艳丽、辉煌,体现出人物的雍容华贵。穿用人物有《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身着红色女蟒袍到百花亭侯驾)、《大登殿》中的王宝钏(身穿红色女蟒袍上朝见君受封为昭阳正宫娘娘)。
老旦蟒袍多为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太后和地位较高的诰命老夫人穿用的朝服或公服,颜色多为酱色、香色、古铜、明黄、杏黄色,一般用彩绣、平金绣绣制,用十团龙图案,有时也用散龙图案。穿用人物有《太君辞朝》中的佘太君、《甘露寺》中孙权之母吴氏。
在戏曲舞台上扮演番邦后妃、公主等的朝服,一般称为女旗蟒袍。以红色地为主,分彩绣与平金绣两种,用团龙、团凤和龙凤等图案。清朝服装的女旗蟒袍不用"护领",用湖色硬翻领(类似现代衬衣硬领)(领衣),蟒袍下摆海水无开起,旗蟒身长以不露鞋为标准。穿用人物有《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朝见萧太后穿朝服女旗蟒袍)、《大登殿》中的代战公主(上殿朝驾时穿朝服旗蟒)。
蟒中还派生出两种袍服:一种是官衣,一种是宫衣。
官衣:是一般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式样同蟒。图案是在胸前和背后绣一块方形的图案,官衣的色彩有红、蓝、紫、黑、古铜等。
官衣多为戏曲舞台上扮演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等角色临时的官服。待任命官职之后再按品级穿官服。官衣,还可作为七品县官和新婚典礼中新郎官的吉服。
官衣颜色多为红色、蓝色、紫色、黑色和白色。黑色官衣品级最低,多为驿丞(驿站站长)、门官等穿用,不缀补子。白色为国丧孝服(不常用)。它的造型基本上是明代官服的原样,只是加以艺术的美化和提高。
明代官衣不用素地,多用暗纹云锦织成衣料,而舞台上大部分用素地(因云锦造价太高)。
明代官服补子(官员品级标志)多在衣服的前胸、后背部直接绣成,而清代官服品级标志是先绣成补子,然后再缀到天青色褂子上。穿用人物有《御碑亭》中的王有道和柳生春(在"拜恩师"一场中,二人同穿大红官衣)、《马前泼水》中的朱买臣(中了状元后,夸官游街时身穿大红官衣)等。
女官衣多是戏曲舞台上扮演老年诰命夫人(一品官的妻子)和女官的官服,颜色多为酱紫、古铜、香色等。女官衣在解放前的舞台上使用较多,因那时的演出团体经济条件较差,常用各种色彩的补子女官衣替代老旦蟒袍。解放后,国家对京剧艺术给予极大扶持,设计人员可按人物需要设计服装,其中老旦蟒袍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来的老旦补子官衣已逐渐被淘汰,穿用人物有《柳迎春》中的柳迎春(在"捧旨"一场中穿老旦补子女官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