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已融入海派文化的血脉中

在中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淮剧以其粗犷朴实之美独具特色。它发源于苏北农村,成长于大都市上海,一代代淮剧人为了实现将江淮小戏融入海派文化的梦想而不断追求、不息探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淮剧更是“擅文擅武,能古能今”,兼具地方戏曲剧种的乡土气息和都市生活的现代气息,有着承揽各类题材的表现能力。它既长于表现沙场征战的武戏,也长于表现家庭伦理的文戏;既能演宽袍大袖的古装戏,也能演当下生活的现代戏。在题材的选择上较为宽阔,这是淮剧的一个突出的长处。

江淮小戏进上海  海派文脉赋新意

1bbd848c994aafc079c9aa3bc7a08d88.jpg

淮剧,曾称江淮戏、盐城戏或江北小戏。起源自江苏省盐城、阜宁、淮阴等地区,流行于苏北、皖北、上海市及沪宁沿线一些城市,是我 国现存众多戏曲剧种之一,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进入上海已百余年。淮剧是由田歌、民谣与民间说唱吸收花鼓、莲湘等舞蹈而形成以说唱为主的地方小戏。从业人员均为农民,他们忙时种田,闲时唱戏,属半农半艺性质,凡逢庆丰收和祭祀等,就会参与去做神会的“香火戏”。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淮河洪水泛滥,苏北各地贫困农民、淮戏艺人,举家逃荒,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纷纷涌向早在1843年即已开埠的上海。他们四处去打工,到处做苦力,仍收入低微,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只能聚居于市区的边沿地带。有记载认为,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流落在上海的淮戏艺人,为了改善生活,便三五人自由组合在街头演唱淮戏卖艺,他们经常出没于当时苏北籍人聚居的太阳庙路(现太阳山路)、太平桥、定海桥、长安路、斜桥、南码头三合街一带。先后出现了“搭墩子”(四周没有阻隔的露天土台),用筷子击盘底拍打节奏,坐唱淮戏;“拉围子”(用帏布或芦苇围成的演唱场地)售竹筹子演唱,以及在以土堆成的所谓舞台上,售票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淮戏活动。由于它来自长 江以北,上海观众称其为江北戏,或江北小戏。

对淮剧来说1916年是个重要的年份。据史料记载,从这年开始,上海有了首家演淮剧的群乐戏园,淮剧进了剧场。虽然化妆服饰非常简陋,但淮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艺都有了发挥,也使淮剧有了向剧场艺术过渡的基础。此后,南市三合街的三义戏园、汉中路上的鹤鸣戏园、国庆路的义和戏园、虹口胡家木桥的义乐戏园、西藏南路中华路口的江北大世界等演出淮剧的场所相继开业。同时,盐城、建湖、淮阴、淮安等地的艺人骆红艳、何益山、徐桂芳、梁广友、吕祝三、陈为翰等也来到上海演淮剧。淮剧队伍由此而日益壮大,淮剧演出戏园也逐渐增多,遍及上海的南市、闸北、沪西和杨树浦等地。

1953年5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立了上海人民淮剧团,后改名为上海淮剧团,成为上海最早成立的国家艺术剧团之一。一百多年来,淮剧人把淮剧从苏北平原带进了上海,海纳百川的上海赋予了这一江淮戏以都市生活的现代气息和恣意挥洒的人文气质;淮剧在海派文脉的滋润下前行,在上海发展壮大成为成熟的剧种;几代淮剧人的努力真正让淮腔淮调融入了海派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风雨兼程六十年  创推海派“大淮剧”

819d9abae09e0bd7227d5f9692fa6583.jpg

上海淮剧团建团六十年来,一直立足艺术本体,感应时代节拍,探索剧目创作,培养梯队人才,不断推动淮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六十年来,上海淮剧团除了有筱文艳、何叫天等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为观众喜爱的中青年演员如梁伟平、施燕萍、丰君梅等。近年来,王萍、王琴、邢娜、陈丽娟、邱海东等青年演员崭露头角,担纲重任。与此同时,剧团与上海市戏曲学校联合举办的淮剧表演艺术班正在为剧团未来培养后备力量。

0f7c2cc2e56769ae9882dba5f6151c3f.jpg

六十年来,淮剧团在剧目创作上多点开花,整理改编创作演出了近四百出剧目,如《白蛇传》、《秦香莲》、《赵五娘》、《三女抢板》、《琵琶记》、《牙痕记》等;新创作剧目有《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王贵与李香香》等,从而使淮剧成为既能演文戏、武戏,又能演古装剧、现代剧的题材容量较大的剧种。《蓝桥会》和《女审》还被搬上银幕, 摄制成戏曲影片。

改革开放后,上海淮剧团又推出“都市新淮剧”,为戏曲的现代化探索作出了富有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贡献,涌现了《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韩非》、《汉魂歌》 等多台好戏。

史诗淮剧《大洪流》 继往开来求创新

aeaa87f29f33bd059d20ed7fd808acc2.png

aa2d2d634613be7029a11dec6e18e46c.jpg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淮剧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拥有近六十位具有高级职称艺术人员的上海淮剧团,正在淮剧艺术的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力求以现代审美要求与淮剧传统相结合的新面貌,贡献给广大的新老观众。2011年,上海淮剧团更名为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剧团在新的环境下创造新机制,开拓新领域,求得新空间。

新的环境催生无穷激情。今年上海淮剧团编创并公演了现代史诗淮剧《大洪流》,该剧是上海淮剧团建团六十周年献礼剧目。《大洪流》在开场前运用了“环境戏剧”手法,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的生活场景,演员们穿梭在剧场中,自然地演绎了旧上海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可谓一次全新尝试。同时,该剧还探寻了在多媒体、影像数码时代的全新淮剧的模式和样式,如首次将“火车”开上了戏曲舞台,启用多媒体和舞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这在淮剧舞台也是一大创新。

7fd15ea70330efc330bcd79b3c16ff54.png

本文选自《上海戏剧》

责任编辑:管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