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淮剧的发展与新生

  早期的淮剧演出多是富人点唱,戏班子互相会串,或你来我往的进行“打炮”,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戏班子是和“叫化子”联系在一起的。淮剧老艺人们至今还记得形容他们当年唱戏生活的四句顺口溜:“上台像公子,下台是花子。吃饭像猴子,睡觉是虾子。”这后两句的意思是:当时演戏多在野外搭台,吃饭时没桌没凳,只能象猴子一样蹲着吃;夜晚没铺没盖,只能象虾子那样蜷曲身子御寒。这四句顺口溜生动地反映了淮剧艺人在旧社会里的辛酸生活。
  到了抗日战争年代,淮剧主要流行地区的盐城、阜宁、建湖、淮安等许多县乡。在中共苏北区党委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文工团,它们都以演淮剧为主。如《抗金兵》、《路遥知马力》、《渔滨河边》、《照减不误》、《陈湾战斗》等等。在当时的解放区,到处都可听到“郑廷珍哪一路行——”等台词的传唱。一些热血青年在淮剧老艺人的指导下,因陋就简,找上几块门板搭个戏台,拿来几把笤帚、借来几件衣服算作道具,脸上搭(搽)点胭脂或抹上一把锅灰算作化妆,哪怕是地边场头,都能演唱起淮剧。有的一直演唱到日伪军据点附近,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瓦解动摇了日伪军的军心。日寂(寇)投降,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苏北地区除了秧歌舞之外,淮剧也很普及。上演的节目主要有进行阶级教育的《白毛女》,歌颂劳动模范的《王秀鸾》.反映军民一家的《支前忙》、《大生产》等等。这些剧目的上演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建国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淮剧艺人和淮剧艺术一起获得了新生。上海和苏北各市县纷纷建立起专业淮剧团,并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淮剧演员。象花旦筱文艳、马秀英,小生周筱芳,老旦徐桂芳等等。一九五二年,由筱文艳、何叫天上演的《千里送京娘》和由武筱凤、杨占魁上演的《蓝桥会》等都获得了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一等奖。《女审》等还被拍成电影。现在,淮剧的流行范围除了苏北大部分地区外,在上海、安徽等地也拥有大批观众。祖国的宝岛台湾与大陆隔绝了三十多年,但大批从苏北去的人至今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戏,他们也组织好几个淮剧班子,经常上演淮剧的一些传统节目,人们从那一句句苏北乡音中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