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历史:早期主要班社简介
马家班 创建于民国26年(1937年)。
班主马麟童。主要成员有:马艳琴、马九童、陈为翰、刘鸿奎、颜玉卿、李玉花等。后渐备衣箱,名号为扶风堂。民国35年改名为麟童剧团。先后参加的主要演员有:杨占魁、蒯云霞、徐桂芳、王九林、李神童、藏道纯、筱惠春、叶素娟、马秀英、周筱芳、张古山、华良玉、华美琴等。阵容坚强,受到观众欢迎。较长期地演出于沪西大舞台,达5年之久。主要剧目有:《黄天霸》、《岳飞》、《斩经堂》、《飞龙传》、《七世姻缘》、《杨家将》、《封神榜》等。该团在马麟童领衔下,演出一丝不苟、严肃整齐,颇受观众赞许。解放后,改名为麟童淮剧团。主要演员有筱惠春、李神童、徐桂芳、周筱芳、藏道纯、马艳琴、马九童、马秀英、张古山、华良玉等。以演传统戏为主,常演剧目有《三上轿》、《岳飞》、《牙痕记》、《扫雪打碗》、《孙庞斗智》等。经常在沪西大舞台、朝阳大戏院、昌平大戏院等演出。在1950年、1951年两届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演出中,马麟童和筱惠春主演的《三上轿》一剧获一等奖,马麟童和徐桂芳主演的《岳飞》分别获荣誉奖和一等奖。1951年,因马麟童等成员与联谊淮剧团组成淮光淮剧团,另部分人员组成春光淮剧团而宣告解散。
武家班 又名日升班、七凤班。
创建于民国9年(1920年),创办人武旭东。武早年曾和何孔标、何卓珍、骆步英、韩太和等合作演出于南码头三角街、长安路、太阳庙路、江北大世界等场所。民国13年筹办衣箱,名号为嵩山堂。武旭东因广收门徒而被称为“通天教主”。其男弟子、女弟子、徒孙力量雄厚。,如仇孟七、尹麒麟、刘鸿奎、马麟童、李玉花、董桂英、武筱凤、武丽娟等,都为淮剧名演员。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武剧团。长期辗转演出于苏州、无锡、南京以及苏北盐城等地。在盐城曾与兴化堂京剧班以“京夹淮”形式演出《满江红》等剧。民国34年在上海民乐大戏院演出。常演剧目有《列国志》、《安邦定国志》、《孙庞斗智》、《十美图》、《包公巧断棉花老》、《十里长轿》等。武筱凤、武丽娟等崭露头角后,则以旦角戏为主,如《骂灯记》、《孟丽君》、《蓝桥会》等。民国35年改名为日升淮剧团。
谢家班 又名同盛班。
创建于民国8年(1919年),创始人谢瑞龙,班主谢长钰。主要成员有谢长连、谢长生、谢长高、谢长和、谢长义等。谢家祖辈演唱徽剧,长钰早期习徽剧老生,后改旦行。20年代改演淮剧。民国16年在苏州与陈为翰合演《关公辞曹》,和琴师戴宝雨合作,吸收京剧板式,改造【老悲调】、【下河调】和【靠把调】,又将锣鼓伴奏改为弦索伴奏,定名为【拉调】。表演上吸收了京昆旦行之长,优美细腻,有“江北梅兰芳”之誉。是年,全班来沪,在太平桥演出《三戏白牡丹》、《关公辞曹》等剧,受到观众青睐。抗日战争爆发后,全班返回苏北,在农村乡镇各地演出。民国33年全班参加新四军苏北军区七队新光平剧社。民国37年再次抵沪,改名谢剧团,主要剧目有《安邦定国志》、《西游记》、《封神榜》等连台本戏。解放后,改名为同盛淮剧团。
韩家班 又名得胜班。
创建于民国8年。创始人韩太和,班主韩德昌。主要成员有韩德胜、韩德友、盛新莲、何孔标、何孔德、裴少华、张鸿仕等。主要剧目有《李广杀妻》、《红梅阁》、《活捉张三郎》、《雁门关》、《湘江会》、《探亲相骂》等。演出于南市和闸北地区。韩家祖辈为徽剧艺人。民国21年该班在苏北重演徽剧时,邀请淮剧名角李玉花、华良玉、许金藻、许桂芬等,以“皮夹可”(即徽夹淮)形式演出,剧目有《三女兴唐》、《女审包断》、《丁黄氏》、《二度梅》、《白蛇传》等,在盐阜一带享有盛名。民国28年返沪,两年后改名韩剧团,团长韩传儒,副团长韩刚。新增演员焦鹏云、倪加兴、陈大和尚、董月红、谢艳霞、唐玉凤等。剧目有《太平天国》、《血滴子》、《苏秦说六国》、《彭公案》、《文素臣》等,常演于民乐大戏院。解放后,改名为兄弟淮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