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研究|中国乡土淮剧的代言人 ——陈明剧作浅论
《遍地月光》 柳橙/摄影
按照一万小时定律的成长理论,我关注、受教于淮剧才几年时间,我的积累、修养还不足以来评判像陈明这样痴迷于剧本创作半生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剧作家。本文仅从自己有限的感悟,谈谈我对剧作家陈明及其剧作的认识。
一、剧作家陈明有很强的创生能力
“创生”一词,来源于鲁迅和郭沫若,意思是创造并发展壮大。新旧思潮交替之际,敢于决裂、勇于突破、致力创生的理念与能力尤为重要。陈明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有魄力、敢于对自己说“不”的文艺人才。20世纪80年代,下过乡、当过兵、专攻小说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陈明,“半路出家”,从小说写作转行剧本创作,甫一出手,和冯国才先生合作的淮剧现代戏《鸡毛蒜皮》就一炮打响,不仅群众喜闻乐见,场场爆满,而且获得了文化部“文华剧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海经商潮汹涌澎湃,传统艺术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举步维艰,作为县剧团的盐城市淮剧团也青黄不接,缺乏领军人才。年轻的陈明被领导寄予厚望,担任盐城市淮剧团团长,从此他与淮剧较上了劲。30年来,他拼尽半生兴趣和心力,以军人攻占堡垒般的坚定意志,在剧本创作上殚精竭虑,苦心经营,成就、成全了一批人。在盐城本土剧作家中,陈明是无声的标杆,从青年入行初绽芬芳,到中年枝繁叶茂,陈明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代表性作品。《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菜籽花开》《送你过江》等,不断拓展着淮剧的魅力和影响力。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苏北水乡印记和鲜明的陈明风格,融地域特色、个人风格于一体,开拓并发展了传统淮剧的现代性与当代性进程。
陈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作品的内涵和影响力,团结发展了一大批有志于淮剧事业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主创团队和艺术家。徐新华创作的淮剧《小镇》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陈明创作的《十品村官》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主演王书龙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作为一个区县剧团的团长、编剧,陈明和他的团队,推动一个区县级的戏剧创作获得了省级甚至全国性的影响力。陈明及其团队在现代戏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被学界称为“盐淮现象”。
二、陈明是塑造农村小人物的高手
盐城确实是一个生产高能剧作家的地方,近年来阅读和观看陈明、徐新华、杨蓉等名家剧作,一直在思考他们的异同。我个人以为,相比之下,陈明的创作更具有天然性、民间性,与人民群众联系得更密切,这就是陈明所说的,农村永远是他题材选择上的“一亩三分地”。他写小人物、小事件,在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世态描写中,发掘时代风向、乡村精神、民间魅力,《鸡毛蒜皮》《十品村官》《菜籽花开》《半车老师》《遍地月光》等都是如此。
中国戏曲产生于民间,淮剧作为苏北平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苏北民间风情。个人以为,陈明从民间发掘人民群众的生命力,以文人的诗性、乡土文学的野性,提炼出颇具风格特点的小人物形象。我18岁时第一次看《鸡毛蒜皮》,至今还记得“三寡妇”和“二阴阳”这两个极具民间性的戏剧形象。此后看的《十品村官》《送你过江》《半车老师》《菜籽花开》等,那些带有农民气息的乡村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如《十品村官》中的接生婆刘六妈、《菜籽花开》中的六妈、《送你过江》中的江老大、《半车老师》中的常老九等,都是非常接地气、具有真实感、充满生命力的小人物,是一种一亮相就出戏甚至抢戏的配角。他们是那种瞬间就将观众带入到童年和乡愁记忆中的原生态人物,又是造就戏曲冲突、推进戏曲情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戏曲元素。由于陈明对这些小人物的精妙把握和有效挖掘,这些小人物充满了自然灵气,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比如《菜籽花开》中的田妈,主持召开家庭会议的开场白:
万里东风红旗飘,
国内形势一片好。
方方面面选先进,
层层级级掀高潮。
国际形势不太妙,
朝韩天天放冷炮。
美国鬼子四处挑,
日本要抢钓鱼岛。
几句话就将一个基层妇女干部的典型特点用生动的漫画式语言表现出来了。陈明对这类小人物有深入的理解,并将其作为推进戏曲情节发展的重要关目。这些带有自私性、故作境界高远的小人物,事实上是许多矛盾、悲剧的始作俑者,也是凸显主人公风采和精神的重要陪衬。如《送你过江》中的江老大,表面慷慨慈爱,支持渡江大业与儿女幸福,事实上独断专横,隐藏龙头大船,强迫江常秀嫁给江更富,刻意掐断郭逸夫与江常秀之间自然生长的爱情,还变相逼迫郭逸夫远离渡江。像江老大这样的“小人物”,保守、落后、专制,但有时又深明大义,这样的“小人物”能够“四两拨千斤”,稍有不慎,千秋大业就可能毁于一旦。陈明对小人物的解读,是从人心的“罅隙”处窥见矛盾背后的滔天巨浪,陈明将小人物与历史、家国联系起来,写出了历史维度中的中国农民性与人性,能够激起观众对这样的小人物居高临下的重新认知,这样的小人物,融娱乐性、趣味性、冲突性与反思性于一体。陈明对这类小人物的理解、塑造及其戏剧元素的功能性运用,既不着痕迹,又得心应手。观众一方面感悟到小人物本色天然的气韵,另一方面感知到小人物不“小”的思想与审美价值。
三、陈明是农民审美的贴心人
中国的戏曲艺术,“为人民所创造,又在人民中存活”〔1〕,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形同鱼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与工、农、兵的关系渐行渐远,其中尤以农民的边缘化最为严重。农民读者或农民观众,很难理解意识流、黑色幽默、荒诞派等现代主义风格的文艺创作。作为扎根基层的剧作家,陈明并没有在先锋文艺如火如荼之时盲目跟风,而是自始至终沉潜于农村题材,以农民为审美主体,探索如何写出一部“农民爱看、知识阶层接受、同行专家认可”〔2〕的农村题材剧作,满足广大农民观众的文艺需求。
《菜籽花开》 王拥军/摄影
淮剧现代戏剧作为何要以农民为审美主体?这与陈明对现代戏的个人化理解密切相关。“中国的地方戏曲都是从大田里生长出来的。就淮剧而言……是农村和农民成全了这个剧种,养活了这个剧种……淮剧能够发展到今天,和农村、农民血肉关联……关注农村,站在农民的一边,大凡每个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在为之努力。”〔3〕陈明从淮剧的起源、发展以及淮剧的观众群角度,判断现代淮剧依然要紧紧围绕农村与农民,这是从淮剧的乡土根性出发的。笔者以为,在众多的淮剧剧作家中,陈明一直坚持乡土淮剧创作,其实是对淮剧乡土根性、对文艺乡土传统的一种坚守,他与农民的心灵世界融为一体,成为农民审美的贴心人。陈明创作的淮剧现代戏,整体上呈现出寓庄于谐、雅俗共赏的轻喜剧风格。陈明期冀他的剧作,既要应和淮剧观众通俗的审美习惯,又要在喜剧形态中融入精雅的文化追求。综观陈明的《鸡毛蒜皮》《十品村官》《丹凤湖畔》等作品,几乎都选择了轻喜剧风格。在《十品村官》中,徐干娘叮嘱出门打工的农民们:“大伙过了节出去打工,要多加保重。三餐茶饭要按时,天气冷暖要小心。没事,弄个书读读、电视看看、广播听听、小平理论学学……想老婆的话,《电影画报》翻翻。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想致富,就不要想老婆。”这样一段台词,既让观众会心一笑,表达一种温暖的情怀,也反映了农民工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达到了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
陈明从精雅的高度创作轻喜剧,反对“鸡零狗碎的搞笑,佯装幸福的乡村形态”,警惕对农民的“污名化”处理。他通过农民式的小人物、乡村式的小事件,以鸡毛蒜皮般的小视角,将“深刻的、社会的、人生的、民族的内涵蕴藏在喜剧的表层之下,触动了笑之神经后,使人进入极冷峻的沉思。”〔4〕陈明认为,当代戏剧舞台,应该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四、陈明是中国乡土淮剧的代言人
传统戏曲如何在当下及未来立足?怎样让极具传统美学意蕴的艺术形式经得起中国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市场化的考验?现代戏是一条重要的路径。现代戏,较之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而言,承载了更多的现代社会生活,承载了更多的当代主流价值和文化思潮。现代戏剧作家认为,只有“努力对时代发出有价值的声音”,“努力对时代发言,并发好言,才是对优秀传统的最后保护与发扬光大”。〔5〕陈明30年来较为成功的剧本创作,如《鸡毛蒜皮》《十品村官》《菜籽花开》《半车老师》等,都是时代感很强的现代戏作品,其戏曲空间都是当代苏北里下河农村,反映的是当代农民在今日农村中的生存。可以说,陈明的现代戏创作,对农村传统有忧戚,对当下农村有忧心,对新生代农民有认识。陈明所瞩目的这些农村题材,绝不是无病呻吟地从经验的故纸堆里提炼出来的,而是他与当下乡村直接接触、蹲点和思考的结果。例如,在《鸡毛蒜皮》中,对村民之间鸡毛蒜皮的矛盾,陈明认为,这些村民之间的矛盾,背后有深广的时代背景,“由小能到大,日积月累多”,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山崩地裂翻江倒海掀起万丈波”,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与时俱进地思考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问题与农民生态,揭示了当代中国农村变革过程中的阵痛与蝉蜕。可以说,陈明是中国乡土淮剧的代言人。
《送你过江》 王拥军/摄影
陈明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时说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对于剧作家来说,不仅要“高于生活”,更要“低于生活”。“低于生活”,来自陈明30年来对剧本创作的体验经验,它对于艺术家如何潜入底层劳动者的心灵,捕捉他们心灵中被湮没、被无视的盲点,将盲点变成文艺创作的着力点和闪光点,是有借鉴意义的。
概而言之,陈明写戏30年,也沉潜乡村30年。30年中,他以“掐断了这根肠子”〔6〕的创作激情、“怎一个苦字了得”〔7〕的创作钻研,坚定不移地走现代戏创作之路,创作了“充满浓郁的地气、人气和生气”〔8〕的现代戏剧作。陈明的现代戏美学实践,既立足传统,又与时俱进。他关注新时期农村的转型与社会的变革,绘制了生动活泼的当代农村图景,探讨了普适性的人类价值,为中国戏曲现代戏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注释:
〔1〕郭汉城、章诒和:《中国戏曲的美学思想特征》,《戏曲美学思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2〕陈明:《〈十品村官〉前前后后》,《剧影月报》,2005年第1期。
〔3〕陈明:《关注现实尊重农民》,全国农村题材戏剧创作研讨会,2006年7月13日。
〔4〕陈明:《关于喜剧样式和文化品位的断想》,《艺术百家》,1999年第4期。
〔5〕陈彦:《努力对时代发出有价值的声音》,《戏曲研究》,第93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第6页。
〔6〕陈明:《〈丹凤湖畔〉创作馀墨》,《剧本》,2011年第4期。
〔7〕曹文轩:《陈明和他的作品》,《剧本》,2014年第12期。
〔8〕李庆成:《浓郁而深情的苏北水乡民歌》,《中国戏剧》,2012年第10期。
(此文系作者在2018“盐都戏曲现代戏创作研讨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30届年会·陈明专场”上的发言,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