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培养素养 ——“双减”背景下少儿淮剧工坊的建设与实践

作为传统艺术之一的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音乐艺术生命之根。2018年春季学期,笔者所在校将戏剧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戏剧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通过学习戏曲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艺术素养,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创新育人模式,丰富学生艺术学习空间,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自2020年10月始,学校结合校本实际,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理念,以“淮剧进校园”为契机,着力进行戏剧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跨学科课程的整合,体现“大学科”“学科+”的育人理念。

传承经典 培养素养 ——“双减”背景下少儿淮剧工坊的建设与实践

一、多元运行,植根塑人

(一)目标指向,有的放矢

其一,淮剧教育课程化。学校安排音乐教师或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其他教师任教淮剧课程,深入挖掘淮戏,将其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并逐步将其纳入到艺术教育重点课程资源体系中,加强对学生艺术学习习惯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其二,淮剧教育普及化。与数学、语文“大学科”相比,艺术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实践中,可以拓展渠道宣传与推广校园戏曲知识,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戏曲学习兴趣。

其三,淮剧教育常态化。将戏曲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将戏曲教育有机渗透其中,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戏曲特长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四,淮剧教育特色化。单一、枯燥的传承并不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打造特色化教学课堂势在必行,故此,将“戏曲进校园”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兼顾地方优秀文化,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形成良好的文化品牌。

其五,淮剧教育活动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戏曲教学必须活动化,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生合作表演、自主探究,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践行。

(二)多管齐下,注重过程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借助网络媒体、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戏剧艺术的宣传和教育,明确戏剧学习对于学生审美发展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校聘请省淮剧团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澄老师为戏剧艺术顾问,特邀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国家二级演员高虹为学校的戏剧教育艺术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习戏剧艺术,提升指导教师的戏剧综合素养。

二是开设课程,组建社团。根据师资力量,结合学生不同学段与年龄的特点、个人爱好与特长,建立戏剧社和戏剧兴趣小组,分别以年级社团、校级社团为单位进行培训。每周利用一节音乐课开设戏剧课,由音乐教师和指导教师任教,利用地方课程、“走课跑班”系列活动课等进行剧本创作、音乐创作。

三是聚焦发展,构建课程。淮剧工坊课题组着力进行淮剧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体现“大学科”“学科+”的概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落实到生活当中,对学生审美产生良好、正向的熏陶,将戏剧等多元素整合于一体,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边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性地建构学校淮剧课程,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是编写教材,汇集成果。建立学生戏曲活动档案,搜集文字、音像资料。在创设戏曲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探索戏曲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学校实际,编写《少儿淮剧工坊主题教育课程》。

二、戏曲传承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明显感觉到传承经典戏曲有一定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有待解决。

(一)师生训练时间紧,编排任务重

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此项教学活动,自身教务工作比较紧张,因而创造性地工作的精力不足,淮剧艺术活动训练时间不充裕。

(二)戏剧专业人才缺乏,需加强教师培训

将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对学校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常流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充专业知识,开阔艺术视野,满足学生美育学习需求。[1]

(三)系统的戏剧课程体系还未建立,校本课程急待研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学生实际需求等现实,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目标,以此为核心进行规划、开发,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戏剧课程体系、编创校本教材需要克难推进。

三、戏曲融创,护根化人

(一)传承经典音乐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成形,更不具备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在小学阶段渗透戏剧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音乐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戏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在原有戏剧知识体系基础上加以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拉近艺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培养戏曲爱好者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音乐学习中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将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融入课程教学非常必要,中小学音乐新教材也增加了戏曲与民歌教学内容,[2]使古老的戏曲艺术有新的传人,并为素质教育服务。本校淮剧坊的教师,在戏曲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宝贵的民族遗产,成为会欣赏淮剧的艺术爱好者。

(三)发挥美育教育效益

音乐课堂展现地方戏曲艺术的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水平,丰富艺术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更多的选择,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引领青少年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养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四、戏曲传承教学需要改进的措施

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对淮剧工坊的教研提出了四项改进措施。

一是对音乐教师加强戏曲知识技能、专业学习培训的考核力度,要求音乐教师通过电视、网络、民间拜师、外出观摩等多种方式学习戏曲知识,提高戏曲演唱技能,搜集经典戏曲的视频资料等资源。

二是通过艺术教育成果展示、家长联谊会、校园广播电视台、戏曲表演比赛等多样性活动,调动学生与家长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提高认识。

三是调整戏曲课堂教学思路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淮剧曲调进行扬易避难的分类教学,在欣赏课教学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拓展欣赏昆剧、苏剧、锡剧、丹剧、扬剧选曲以及淮剧的三大主调,让学生了解这些剧种知识,体验这些戏曲的韵味。

四是建立学校联盟,聘请戏曲表演专业指导教师。学校计划和艺术教育名校建立戏曲教学联谊学校,观摩他们的课堂教学和文艺演出,请他们委派骨干教师来本校现场指导授课和排练戏曲节目。

总之,学校少儿淮剧工坊建设工作,立足“坊唱、坊赏、坊练、坊创、坊展”的五坊行动,围绕淮剧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表演、交流、探索,将一系列的戏剧行为如戏曲表达、戏曲创作、戏曲表演等串联起来,初步构建起有意义的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特色课程。

(本文作者:陆亚萍;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35期)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