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在淮安的生存境况及其对策

【摘 要】虽然淮剧在淮安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生存境况不容乐观。整体上政府对淮剧重视不够,对民营淮剧团的支持尤显不足。振兴淮剧,首先需加大对民营淮剧团的扶持力度;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第三要加强对淮剧的宣传;第四要努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淮剧。

【关键词】淮剧;淮安;生存境况;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037-02

淮剧在淮安的生存境况及其对策

淮剧《三女抢板》剧照

淮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1]。淮安是淮剧的发源地之一,是淮剧重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在淮安的生存境况尤其值得关注。

淮剧在老百姓中虽不再有过去的风光,但仍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淮安,除了三家国有淮剧团外,还有众多的民营淮剧团。老百姓主要是通过民营淮剧团来欣赏淮剧的。从生存境况看,国有淮剧团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人员待遇算得上不错,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是很大。民营淮剧团基本上是自负盈亏,收入主要靠门票,由于其常年坚持演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较大。

一、淮安市淮剧生存境况反思

(一)政府导向方面

1.地方政府对淮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历史上,淮安地区流行的主要剧种有三个,即京剧、淮海戏、淮剧。京剧是外来剧种,主要流行于市区的清江浦一带,流行范围较小。淮海戏流行于西北乡,主要是沭阳、泗阳、淮阴县一带,自沭阳、泗阳划入宿迁市以后,淮海戏在淮安流行的范围大幅缩小。淮剧作为土生土长的戏曲,在淮安的流行范围要大得多。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金湖县都是其流行区域,可以说淮剧在淮安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一直以来,淮安市政府有关部门一直没有理顺淮剧与其他剧种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淮剧排在京剧、淮海戏之后。个中原因,似乎也容易理解。毕竟京剧是国剧,而且淮安是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王瑶卿、宋长荣的故乡;淮海戏的最高级别剧团江苏省淮海剧团驻地在淮安。然而,京剧也好,淮海戏也好,它们终究都是外来剧种,不能真正代表淮安。在淮安老百姓中,淮剧迷要远超京剧迷、淮海戏迷。

2.对于民营淮剧团缺乏有力的扶持。民营淮剧团是草根剧团,虽然条件简陋,演出水平也不高,但非常接地气。民营剧团在数量上是国有剧团的数倍,在人数上远超国有淮剧团,在演出场次上更是国有淮剧团不可相比的。然而,长期以来,民营淮剧团一直被忽视,几乎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调查中我们得知,近年来,政府对民营淮剧团逐渐开始重视。据了解,民营淮剧团可以参与“送戏下乡”了。然而,送戏下乡时,政府补贴十分有限。较之国有淮剧团,民营淮剧团设施简陋,观众难有好的体验。再者,民营淮剧团演员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比如没有稳定的收入。以淮安清江浦区天都庙街的大众剧场为例,该剧场被民营淮剧团承包,常年演出淮剧,已经持续多年。该剧场建于20世纪50年代,虽经数次翻修,但并未得到整体提升。近年来更是少有投入,整体条件十分简陋。

(二)剧团自身方面

1.国有淮剧团存在惰性思维。如前所述,淮安有三家国有淮剧团。这几家剧团的境况可谓都不太好。这固然和大气候有关,也与剧团由财政供养,存在等、靠、要思想有关。与民营淮剧团相比,国有淮剧团演出场次特别少。除了为参加艺术节每隔一两年排一部戏外,就是通过文化惠民形式进行数量不多的免费演出。

2.政绩戏远离生活。所谓政绩戏,是指为了配合形势而排演的剧目。这些剧目由于主题先行,并非来源于生活,虽然可以在各种戏剧节中获得大奖,却往往不受老百姓的欢迎。以这样的剧目面向市场,当然没有票房[2]。近年来,淮安淮剧团排演了不少政绩戏,如“名人三部曲”《韩信》《吴承恩》《开国总理周恩来》,以及《血战刘老庄》《大湖魂》等。这些剧目为该团赢得了不少奖项,可是完全没有票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剧目远离生活,让老百姓有距离感。

(三)后继人才的培养方面

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淮剧演员年龄几乎都是五六十岁,青年演员过于稀缺。目前的淮剧演员演不了一些年轻的角色,即便是演了,也会降低淮剧的魅力。这直接影响到了淮劇艺术的传承。

淮剧的后备人才缺乏,这和戏曲氛围不好、愿学习者少有关,也与人才培养机制有关。众所周知,戏曲人才的培养无非是两个途径,一是院团自身培养;二是戏校培养。淮剧也不例外。

就院团自身培养后备人才来看,淮安市淮剧团2017年主办了“西路淮剧传统剧目青年演员人才培养班”,培养学员30名,为期两个月,招生对象为专业及业余淮剧演员。这项举措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但要想切实提高其演艺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毕竟戏剧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行为。

就学校培养来看,淮安文化艺术学校是戏曲人才培养基地。该校有戏曲表演专业。该专业于2015年和2017年曾先后面向小学毕业生招收学员,学制五年。2015年原计划招收戏曲表演专业学生90名(含淮海戏、淮剧、京剧三个方向),后来进行了调整,最终只招收了50名,分别是淮海戏和京剧表演方向。淮剧表演方向当年没有招生。2017年,该专业招收学员20名,全部为淮剧表演方向。这是近年来淮安市在淮剧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比较院团培养和学校培养,显然学校培养更为系统,也更为有效。因为一个戏曲演员的培养绝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熏染,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数个春秋的打造,是不可能学到戏曲的精髓的。当然,学校培养之后还需要到院团进一步学习提高,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我们的问题是,淮安市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法合适吗?这样的方法能保证淮剧人才后继有人吗?这显然令人怀疑。一来这些小学刚毕业的孩子几乎没有淮剧基础,能否学成,要打一个问号。二来这些孩子正处于思想观念不成熟的阶段,他们是否愿意坚持下去,也要打一个问号。总之,20名学员,基数太小,要想让淮剧事业后继有人,学校教育这一块不能单靠戏校表演专业来完成。

二、淮安市淮剧振兴对策

第一,加大对民营淮剧团的扶持力度。淮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淮安的优秀地方文化。淮安市各级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予以保护与开发。来自政府的扶持可以切实地保障淮剧演员的利益,提高他们献身淮剧艺术的热情。据了解,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有淮剧团的生存遭遇危机。后来政府开始重视保护“非遗”,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因此国有淮剧团的发展与保护较为良好。然而在国有淮剧团之外,淮安各地都有数量不等的民营淮剧团。民营淮剧团的生存状况更让人担忧,据了解,民营淮剧团基本上没有经费支持,由个人承包,需要自负盈亏。

大约是因为财力有限,政府重点扶持的是国有淮剧团,这没有问题。我们想说的是,对于许多坚守在一线的民营淮剧团也应该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据我们了解,多数民营淮剧团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资金扶持。事实上是民营淮剧团撑起了淮剧的大半边天。平时淮剧爱好者们观看的也主要是民营淮剧团排演的剧目。是民营淮剧团在坚守淮剧的阵地,在天天坚持演出。所以,政府若能制定政策,扶持民营淮剧团,那么淮剧的传承将会事半功倍。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淮剧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于戏校零星培养,更不能满足于剧团自己举办短期培训班。要将包括淮剧在内的戏曲纳入基础教育,组织编写介绍地方戏曲的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从小培养戏曲观众。观众多了,戏曲就有了群众基础,戏曲人才也将从这里产生。

在此基础上,加强戏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联合、借助大学的力量,举办戏曲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戏曲演员、戏曲编剧、戏曲导演,以及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

第三,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据了解,有关部门一直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和传播淮剧,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我们仍需加大这些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扩大淮剧的影响力,促进群众对淮剧的了解。我们建议,一是在电台开辟淮剧频道。目前,淮安广播电台经济生活频道有《空中大舞台》和《淮上戏苑》两档有关淮剧的节目。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我们建议单独开辟一个淮剧频道,全方位宣传淮剧。二是在电视台增加淮剧播出频次。目前,淮安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有一档节目是《戏曲天地》,淮剧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周播出一期,复播一次。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增加淮剧节目的播出频次,譬如一周播出两到三期。三是丰富淮剧专题网站的内容。为了适应年轻人的需求,淮剧专题网站是一个不错的阵地,需用心经营。目前由淮安市淮剧团主办的“淮安淮剧网”是淮安市淮剧宣传的唯一专题网站。可惜网站内容不够丰富,更新速度尤其缓慢。“经典剧目”里的视频没有一条能打开。我们呼吁,加强淮剧的网络建设,加快其更新速度,为外界了解淮剧提供窗口,为戏迷朋友欣赏淮剧提供方便的途径。

第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淮剧。业内人都知道,淮安是西路淮剧的重镇。西路淮剧的特点就是老淮调吗[3]?恐怕不能这么简单看问题。历史上,西路淮剧与东路淮剧就多有融合,当下,该如何对待西路淮剧呢?我们认为,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当务之急是组织力量研究西路淮剧,明确西路淮剧继承与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淮剧。

淮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我们相信,这一天终将到来。愿淮剧这朵“非遺”之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孙晓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3,(1).

[2]吕诺,张先国.连台好戏求解三大困局[EB/OL].http://news.sina.com.cn/o//063912928547s.shtml,2007-11-19.

[3]蔡山河.浅谈西路淮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2,(4).

(本文作者:李兆新;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