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艺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之探讨

  【摘 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许多前辈学者对其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然而因历史和资源等的局限,淮剧的历史沿革一直缺乏清晰的脉络梳理。今从现存文字资料考证淮剧的沿革发展兼历来研究,探索淮剧从门叹词、香火戏一路走来的历史文字资料的记载证实,考证沿革的时间节点,并浅谈今日淮剧的生存与保护。 

  【关键词】淮剧;历史;香火戏;江淮戏;沿革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14-02 

淮剧艺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之探讨

淮剧《情锁红尘》(上海淮剧团2010年11月16日演出剧照)


  淮剧作为一种传统戏剧,于2008年6月经批准通过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区域民间传统文化变为了受肯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变化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也肯定了其价值作用。然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因为历史、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缺少清晰可循的发展脉络,人云亦云。在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笔者得以寻访到相关资料,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淮剧的沿革发展作一些补充考证,以理清其历史脉络。
  一、淮剧艺术概述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江苏省盐城、阜宁、淮阴等地区[1],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基调,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以田歌、民谣、民间说唱为基础,同时吸收花鼓、莲湘、耍龙、跳狮等舞蹈表演而形成的地方小戏。
  二、淮剧历史沿革的梳理与考证
  淮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多个名称,这些名称都见证了淮剧的历史沿革。今探讨淮剧的历史沿革,便由这些“曾用名”主要出现存在的时段来划分,但不排除在之后的某些阶段仍保留之前名称的情况存在。
  (一)门叹词――奠基阶段
  淮剧并未真正形成之时,是由门叹词这一艺术形式为其基础的。门叹词,又称门谈词、门弹词,《淮剧音乐及其唱腔流派》[2]中写道,“在清代中叶,苏北农村有些农民根据当地的秧歌、号子来编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农民就称这种调子为‘呵大嗨调’或者叫做‘哩哩调’。这主要是在劳动中为了提神助兴或在生活之余自我娱乐而唱。后来遇到荒年,有些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就唱着这些调子沿门求乞、逃荒要饭,人们称他们为‘唱门叹词的’,也有的逢年过节与江湖流浪艺人合作卖艺。”这种门叹词,节拍较慢,略带凝重,在劳动时随口唱出,以吐积气,逐渐成为一种乡调小唱[3]。
  这一时期,门叹词以演唱下河调①为主,清人金和在其《秋蟪吟馆诗钞・秦淮杂诗十首》中写到“今则盛称里下河调间有一二能歌旧曲者,闻之黯然”,证明了门叹词的存在和在今南京地区的传播。后1914年的《申报》趣闻中还能见到下河调的说法,道“从旁来了旧官僚,一口的下河调,絮絮叨叨,颠颠倒倒”。
  (二)香火戏――起源阶段
  香火戏,本是民间酬神祭祀、欢度节庆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带有浓重的宗教意味,在坊间自由繁衍唱表[4]。
  1.香火戏简介
  在苏北农村曾流行着一种祈神免灾的宗教念忏仪式,叫做“青苗会”或“太平会”。念忏的僮子用香火调来演唱经卷,也用香火调来演唱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的,是一种以叙事性为主的说唱音乐,时常会穿插表演一些简单的小戏,俗称“香火戏”[4]。
  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中提及“傩在平时,谓之香火”,提及了香火戏这一形式的存在。后人在论及这则材料,前总是加入一句“土俗极傩俗之盛,土人散发赤足”,查及材料,却是没有如此记载,只“散发赤足”为前文描述香客之语。
  2.关于起源确切年代的三种说法与质疑
  香火戏的出现传播确定了淮剧的基本形制,关于它的起源,笔者整理发现有三种说法,其中也存疑问之处:
  第一种说法,认为淮剧起源于嘉庆元年(1796年)。陈忠国在《淮剧》[5]一书中记,“今盐城市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中有如下记载――‘嘉庆元年,吕氏九世世凰公演香火戏’。”笔者就此进行了考证研究。首先,吕世凰确有其人。《吕氏家谱》上载有吕世凰其人,言娶妻、子孙、葬地之事,未及“公演香火戏”一事,《吕氏家谱》许有多本,无法进一步证明,就此而言,吕世凰乃确有其人。其次,吕世凰子名存在出入。查访到的《吕氏家谱》中记吕世凰次子名“吕福元”,《江苏戏曲志・盐城卷》[6]中记为“吕锡元”,可能是《江苏戏曲志》编纂失误,也可能是吕世凰家族传承体系的问题,确切年份则存在质疑。最后,吕世凰与子的年龄差笔者个人存在疑问。《江苏戏曲志・盐城卷》[6]中记“吕锡元,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而上述吕世凰嘉庆元年(1796年)公演香火戏,之间相差42年,那么吕世凰与子的年龄差至少在50到60岁。一种可能为吕世凰长子阵亡②,老来得幼子;另一种可能则是对吕氏家族传承的质疑,关于吕世凰的记载也存在问题。
  第二种说法,由吕家八代唱戏向回追溯,认为淮剧起源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中国戏曲志・江苏卷》[7]载,“据原盐城县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记载,吕氏一家八代(七至十四世)人从艺”。而明晰生卒年可向回追溯的便是吕维翔,《江苏戏曲志・盐城卷》[6]记其生活年代从1872年到1860年,然而作为吕氏传人他是从艺的第几代又有了出入。淮剧博物馆据《吕氏家谱》整理出的吕氏世系中,吕维翔为吕氏第十一世,即为第五代传人。而《江苏戏曲志・盐城卷》[6]记吕维翔子“吕氏家族之第六代传人吕本祝登台演出”也佐证了吕维翔为第五代传人。淮剧博物馆在展板中追溯淮剧历史却道“吕维翔便是吕家从事香火戏演艺的第八代传人,以此推算,淮剧迄今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这种说法也多见其他研究之中。如此,以第五代与第八代的说法追溯起源年份,相差了30到70年之久。与此同时,以世代回溯的方法确定起源年份既不科学也不准确。
  第三种说法,认为淮剧起源于同治年间,即1862年前后。这种说法见于《中国戏曲志》[7]和《江苏戏曲志》[6],皆是据老艺人回忆“香火戏始于清同治前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年份皆回忆而来,这种口述回忆历史具有较大局限性,缺少实际证据。     综上,三种说法各有缺漏,无法确定淮剧起源确切年份,只能初定于清朝中后期,有待寻找更多材料进一步确定。
  3.该阶段的发展
  在淮剧发展的这一起源阶段,香火戏与门叹词融合,形成了“三可子”曲调。清代中后期与徽班交融,出现了“徽夹可”的局面,戏班吸收了徽班艺人并引进了徽班剧目和表演技巧,淮剧艺术不断丰富[2]。
  香火戏不仅为草创时期的淮剧作了剧目、唱腔和表演上的准备,还直接为淮剧输送了大批人才。
  三、江淮戏――成型发展阶段
  清光绪三十二年,苏北灾荒连年,大批淮剧艺人流落到了苏南、上海一带,将地方戏也带到这些地区。这一时期,民众便据其来自地域称之为江淮戏或江北戏。
  1929年,《申报》一则时事新闻“两妇人服毒获救”就曾记其中一妇人夫在沪唱江北戏之事,可见江北戏这名称和其在沪的存在。淮剧艺人先后带领班社到沪演出,初在茶园、酒楼及露天清唱,地位并不稳固,后受到在沪家乡观众的热爱和支持,演出条件逐渐改善,二十年代初在南市、卢湾、闸北等地,淮剧已进入戏院正式演出[2],并与京剧同台演出,又不断吸收融合,“京夹可”形式出现。
  在这一阶段中,淮剧音乐本身也经历着变化与发展,出现了拉调,在唱腔中加进了胡琴伴奏,出现了演唱形式较自由的自由调。
  四、淮剧――定名阶段
  建国前,人们已经逐渐将江淮戏称作淮剧剧种,且已开始关注淮剧,并有了初步研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苏北地区作为根据地,淮剧配合革命战争的宣传工作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相关剧目。
  1949年11月,上海江淮戏公会更名为上海淮剧改进协会。1950年11月,上海“麟童剧团”在昌平戏院演出的戏单上,印出了“标准淮剧”四字。1952年,上海淮剧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淮剧”被正式载入国家文件档案,从此正式定名。
  五、淮剧作为非遗的保护现状及问题探讨
  现今,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相应的保护,但也存有问题。
  在研究保护组织机构方面。盐城市内设有江苏省淮剧博物馆、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研究淮剧并对其发展进行指导。淮剧博物馆的设立,将淮剧纳入博物馆并专门展览,拥有保护宣传的物质基础,然而保护宣传效果又是否达到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在文化传承方面。一方面盐城市设有江苏省淮剧艺术节,推广“淮剧进校园”活动,且鲁迅艺术学校设课学习,从校园抓起进行传承推广。但此活动以盐城市区范围内居多,下辖地区推广力度不高、相关了解度低。另一方面,淮剧在原方言所在区外的他地演出时,逐渐丧失了原本风味。有必要带领淮剧演员回归本真,将淮剧基调保持下去。
  在原生态环境方面。民间存在爱好群体且丧俗留有唱淮剧的习俗,基本保持传承性。但也因丧俗的缘故,一般群众对淮剧的认识局限于悲调层面,缺少较为全面的正确认识。需要相关部门将丧俗引导文明化,建议大型淮剧团将演出深入基层,每年适当义演推广。
  六、小结
  淮剧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由它在不同阶段的名称划分断层,在门叹词的基础上奠定。起源于香火戏,定型发展于江淮戏,最终定名为淮剧。音乐声腔曲调也从早期的三可子,融汇徽剧、京剧的精华,经优秀淮剧艺人的改革,逐渐发展出了拉调和自由调,愈发成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宣传,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与局限,亟需改进,使其真实、完整地传承下去,保持生机与活力。
  注释:
  ①因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称里下河平原即里下河地区。盐淮即处于里下河地区,下河调由此得名。
  ②在江苏省淮剧博物馆查访到的《吕氏家谱》中记,吕世凰长子吕福海阵亡。
  参考文献:
  [1]杨和平.民间戏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2]薄森海.淮剧音乐及其唱腔流派[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盐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盐城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M].盐城:盐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
  [4]张铨.淮剧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陈忠国.淮剧[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6]张铨.江苏戏曲志・盐城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7]王鸿,梁冰,管和琼.中国戏曲志・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作者简介:
  单 适(1995-),女,汉族,江苏滨海人,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淮剧香火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