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淮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杨桂芳

在上世纪40年代末相继先后涌现出武筱凤、颜筱琴等一批淮剧第三代女演员,他们不管在唱腔上还是表演上都都慢慢地得到观众的认可,特别是武筱凤和颜筱琴当时上海观众都他们为“淮剧大美女”,期间还有一位“淮剧大美女”由于她很早就离沪去外从艺工作,所以后辈观众对她早期在上海从事淮剧艺术活动不是很熟悉,但是上海的老观众没有忘记她,她就是原上海市合义淮剧团当家花旦、江苏省淮剧团著名演员——杨桂芳。

杨桂芳,1932年9月28日生(农历),上海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曲家协会理事,中国共产党员,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理事,盐城市第一届人民代表。

早年由于母亲喜爱淮剧,后由骆红彦的引荐,12岁进马家班拜淮剧艺人张鸿仕为师,改名张玉鸾,并办了三桌酒席,签过合同指明:“学戏九年生死不问”,当时在沪西大舞台这个班子的人有:马麟童、筱文艳、何叫天、高艳秋、马艳琴、陈为翰、张洪仕等,进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干活,给师父泡茶、劈柴,下午如果人员不够就到舞台上客串跑丫环,那个时候是从早忙到晚,翻来覆去就这几件事,那个时候相当苦,到了晚上就和武筱凤、马秀英、马筱琴一起在弄堂里玩骰子,过了不久张洪仕叫教她学开锣戏,可是问题来了杨桂芳不会说苏北话,怎么学戏呢?所以就叫马秀英教她,足足练了三年,期间张鸿仕传授过《骂灯记》、《隔墙相会》、全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玉堂春》等,以《隔墙相会》为其首演剧目,李玉花见她太聪明便把自己的拿手戏之一《骂灯记》手把手地传授教会了她,又得到马麟童、筱文艳的指点,曾与马麟童合演过《吴汉三杀》,还经常观摩筱文艳、顾艳琴、筱惠春、叶素娟等演出的戏。顾艳琴很喜欢她,没事就和她打招呼。在这段期间杨桂芳就能在台上演二、三路角色。

虽说当年学戏的合同上写的是:学戏九年生死不问”,但是杨桂芳第七年就学出来了,就离开了马家班,母亲就把她接回家,张鸿仕看见杨桂芳不见了,就到杨家要人,杨家人早就把杨桂芳藏了起来,后来经过骆宏彦出面说:“这样吧你们给他十担大米,就当作是补偿。”

不久何益山上门请她去上海市志成淮剧团,当时班子里有:周筱芳、叶素娟、袁美娟、何筱山等,当时何长秀在上学,杨桂芳与何益山合演过《赞貂》等。

1949年(17岁)开始挑大梁挂头牌,攻花旦,参加上海市联义淮剧团,当时第一天在小木桥上演《王昭君》,当地的恶霸柏文龙前来看戏,见杨桂芳长的十分的漂亮,便看中她,第二天柏文龙便跟蒯云霞说想让杨桂芳做她的小老婆,蒯云霞是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说:“不能害了怎么小的孩子”,于是和杨桂芳的母亲商量,把她装在箱子里连夜把她送出去,最后决定送到无锡吴桥筱云龙的那个班子去了,巧的是筱云龙的那个班子正好缺少一花旦。当时班子里有:筱云龙、何筱山、何益山、王菊英、张淑英、张少奎、王凤台等,杨桂芳和筱云龙合演《大香山》、《薛平贵》,连演100场,第二天柏文龙到马麟童、筱文艳那要人,他们说我们也不知道她去哪了。还以《薛平贵》中的王宝钏一角参加无锡市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6个月后陆琴芳的丈夫周鸿生上门请她去上海市合义淮剧团,当时班子里有:王少春、王艳秋、陆琴芳、王筱楼、王春来、王九林、王俊甫、王菊英、戴艳霞、戴贵富等,团长戴贵富,副团长是王少春、杨桂芳,杨桂芳为该团的当家花旦,王艳秋是二路花旦,陆琴芳是当家青衣,戴艳霞是三路花旦,杨桂芳当时和王艳秋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王昭君》都是上下角色,上半场是王艳秋的,下半场是杨桂芳的,当时每个人的银包:王少春和杨桂芳13股,王艳秋12股,陆琴芳11股,常在上海昌平、楚城、朝阳、公平、小木桥路等大戏院演出,演出盛况极佳,观众里三层外三层都排队买票,整个戏院内外都挤满了人,有的甚至带上被子在戏院门口过夜,演出演出时上座率极佳,当时她与王少春合作的:《棒打薄情郎》、《孟姜女》、《樊梨花》、《秦雪梅吊孝》、《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白蛇传》、《双玉蝉》、《牛郎织女》、《金殿认子》、《刘贵成私访》、《孔雀东南飞》、《重台分别》、《游龟山》、《吕布戏貂蝉》、《龙女牧羊》、《碧玉簪》等,一一都受到观众的欢迎。

1951年以《巾帼英雄》中的梁红玉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获演员一等奖。

并多次参加苏北救灾义演:与蒯云霞(扮演西宫)、筱云龙(扮演汉王)等合演的《王昭君》,《郭华卖胭脂》(与王少春)合演等10出戏。

1954年由盐城专区专属向上海市文化局先支援无锡,成为无锡市合义淮剧团,1955年返回上海,参加上海市精诚淮剧团,曾与何益山合演过:《关公辞曹》、《赞貂》等。

1956年参加盐城专区试验淮剧团(后改为江苏省淮剧团),成为该团的主要演员,第一个戏就是与周美云合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她大胆地吸收了越剧的柔腔和评剧的花腔与淮剧的刚腔相结合,发展了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淮剧【自由调】深受观众的欢迎,

1957年以《蔡金莲告状》中的马鸾娇一角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她在《盘堂逼退》中大胆吸收锡剧《双推磨》王兰英唱腔长处,将淮剧的【一字调】,演化为【新一字调】,她也为淮剧唱腔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另外她的表演功底深厚,洒脱自然,她体形优美,尤其是水袖、折扇的表演,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像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时而天女散花,时而大珠小珠落玉盘,甚是淮剧表演技术一绝,此后她又相继演出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战士在故乡》、《黄莺故》、《金水桥》、《断桥》、《恩仇记》、《吕布戏貂蝉》、《三女抢板》等,

1966年被下放做工人,1977年后又回到舞台上主演过:《打金枝》、《三女抢板》、《十五贯》、《秦香莲》等,特别是与刘少峰等合演的《打金枝》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傲慢任性、稚态可掬,娇嗔可爱,有口皆碑的公主艺术形象,被苏北观众称为“活金枝”,一出场就获得观众的掌声,连演100多场,(1980年上海淮剧团与江苏省淮剧团联合演出,本来是张云良、方素珍、刘少峰、杨桂芳和筱文艳、杨桂芳合演的《打金枝》,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公主改为马秀英唱了,演前马秀英曾说:“我演青衣戏可以,公主戏我演不过杨桂芳),1985年以《离婚记》中的萧母一角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优秀表演奖,1989年她演完了她最后一台戏《马娘娘》,正式与观众告别,离开了淮剧舞台,杨桂芳的嗓子音域较宽、音色优美,长期以来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深受观众的欢迎。

杨桂芳为人很刚直热情,心地很善良,她很讲义气,身边的朋友有什么困难她都能一一帮助他们,对于观众她不求回报,因为她心里以“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为主”为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由于当时的淮剧界的人,他们总是勾心斗角,使她无法接受,50岁时开始她不在舞台上演戏了,在团里做起了党支部书记,她看透了淮剧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是相等的,她心冷了,《三女抢板》在省淮一直是杨桂芳演的,当灌唱片时刘少峰却叫她的女儿刘湘群代替,杨桂芳她虽然没有说什么,只觉得不公平。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