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梅兰芳:筱文艳——漫漫人生如戏,悠悠岁月当歌
淮剧梅兰芳:筱文艳——漫漫人生如戏,悠悠岁月当歌
筱文艳(1922~2013.09.19),女,原名张士勤,江苏淮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工文武青衣花旦。幼年学艺,家境贫困,历尽坎坷。1937年后在上海登台演出。1939年改入高升大戏院演淮剧。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淮剧团艺委会主任、上海淮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1939年新创出旋律婉转、行腔自如的“自由调”,成为淮剧三大声腔之一,并创立“筱派旦腔”。 筱文艳对淮剧中的其他基本曲调,如拉调、淮调、靠把调,以及民歌小调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秦香莲》《走上新路》《党的女儿》《女审》《海港的早晨》等。曾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和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
1906年淮剧进入上海,后来成为上海的五大剧种之一。筱文艳从小学艺,天赋加勤奋刻苦,再加上广泛吸收,博采各家之长,在早年不仅演唱淮剧(当时称江淮戏),还演过京剧(京淮同台时)、徽剧(徽淮同台时)、昆曲,因此,她很快就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在保持淮剧演唱原有的民间特色和传统,发扬淮剧前辈的“老淮调”、“拉调”唱腔艺术的基础上,独创了“自由调”、“小悲调”等新的曲调。后来“自由调”和“老淮调”、“拉调”成为淮剧三大调。她还在很多曲调的具体演唱上推陈出新,使她的淮剧“筱派”唱腔更能与剧情吻合,更具表现力,更为精彩动人。
筱文艳在不到四十岁时演唱的电影《女审》中的秦香莲,在60多岁时演唱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牙痕记》中的李氏,再到近80岁时演唱的《千里关京娘》中的赵美蓉,筱文艳音域宽阔,富有磁性,中低音浑厚,声音极富金属质地,感染力极强。她的表演更是极其投入、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动作和表情与唱词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是戏曲界难得的表演艺术师。
大约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上海梨园界为了生存,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淮剧这一由苏北乡间“流窜”进大上海的小戏自然难于应付许多较强的对手。这时已经在上海淮剧班子里挑大梁的筱文艳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大胆创新,让淮剧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要么甘拜下风,卖行头散班子。筱文艳为了淮剧艺术,也是为了她自己的生存,毅然选择了前者。为此,筱文艳不得不发疯似的苦钻苦学。她汲取其他剧种之长,兼收并蓄,从多方面丰富淮剧的艺术内容,努力提高淮剧的地位。当时淮剧风行的主要是“拉调”。这种声调除了一快一慢的节奏变化外,中间的叠词在演唱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就使“拉调”在表达人物感情、刻划人物性格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筱文艳经过反复琢磨,就在原来慢速拉调的基础上把开头句适当加快,再把中间的平句加上花音,并根据具体剧情,随时改变每句每字的落音,唱出了灵活、花俏的青腔。当她把改革后的“新拉调”在舞台上试唱时,获得了台下的满堂采声。
对拉调改革的成功增强了筱文艳大规模改革淮剧曲调的信心,激起了她的更大创作热情。她又针对角色的实际需要进行伴奏方面的改革:有的需要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就采用长过门起板或长过门走圆场;有的大场面戏,就配之以密锣紧鼓;有的剧情突变,就只用短过门一带而过等等。经过这些改革,演员在台上可以根据剧情,该唱就唱,该收就收,戏也就好做多了。筱文艳在与筱云龙搭档演戏时,又首次采取了角色分腔的表演方法,这在淮剧史上又是一个开创性的改革。接着,她又演唱出行腔轻松、变化自如的十多种曲调,亦即现在淮剧观众们所熟悉的自由调,使大广淮剧观众大饱耳福。淮剧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新的曲调,无不渗透着筱文艳的一番心血。经过筱文艳和其他淮剧艺人们的共同努力,淮剧在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在大上海的梨园界立住脚跟,并一度和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统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