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淮调创始人——周茂贵(1910/1/15—1990/5/19)
江苏省宝应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淮阴市文联副主席、淮阴市政协委员、淮阴市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党员。8岁随父亲周长荣学艺,文武擅长。11岁登台表演,17岁开始挑大梁,演出的剧目有连台本戏:《孟丽君》、《莲花庵》、《吴汉三杀》、《合同记》、《牙痕记》等。
淮剧滑稽大王——刘鸿奎(1906—1944)
刘鸿奎。江苏省阜宁县人。后迁移苏州定居。幼年喜爱滑稽、魔术、戏曲等,在苏州各茶馆酒肆,熏陶无数幽默风趣的逗乐的词汇,与奇闻轶事。16岁到上海谋生,先后在闸北陆家庄义和园、长安路凤翔戏院当茶房。18岁在大统路平安大戏院,拜武旭东为师,学淮剧,专攻文丑。
淮剧拉调创始人之一——陈为翰(1903—1961)
陈为翰,艺名盖天红,浑名“陈大晚子”。江苏省盐城县人。祖辈出身徽班。幼学香火“童子”。9岁开始学习徽剧,参与做神会“念仟”与“香火戏”演出。14岁加入谢家班。由谢瑞龙传艺,初工武生,后习老生。因身材魁梧、扮相俊美,气质威武,特别是他的嗓音宏量、厚实,又兼学红生。16岁改唱淮剧。
淮剧滑稽丑角——顾汉章(1899—1965)
原名顾克文。江苏省阜宁县人。自幼在家乡务农。1915年到上海当人力车、搬运工人。1918年拜王文安为师。1922年正式登台演出,擅演老生、小丑。1934年在上海创建顾家班,初演于上海民乐大戏院。1946年定居苏州,以小荒场内东方戏院为基础,巡回演出于沪宁一带。1949年顾家班改名永义淮剧团。
江淮一声雷——吕祝山 (1993—1962)
原名吕本祝。建湖石桥头人。祖传学戏,是吕氏门中从艺的第六代。先唱徽剧、京剧及香火戏,后改唱江淮戏,嗓音宏亮,扮相魁伟,天生“虎音”。专工“粉脸”,兼演老生。1920年离开盐阜地区,去苏南、杭嘉湖等地演出。
淮剧“通天教主”——武旭东(1888—1956)
武旭东,又名武万东。江苏省盐城县冈门军营人。幼年读过私塾,学过中医。曾在农村行医,酷爱戏曲艺术。后拜李侍为师,又随香火戏艺人学做“童子”。喜阅演唱词书,敏与记忆,积累满腹戏文,参与早期“香火戏”、“三可子”与“皮夹可”等演出。
淮剧“元始天尊”——何孔标(1882—1953)
又名“何小碗子”。江苏省建湖县人。父亲卖盐为营,妹嫁嫁于草堰单家。幼时随单连生祖父学演徽剧,工文武花旦,刻苦练艺,功底深厚,在《红梅阁·放裴》中扮演李慧娘,台步稳健,腰腿功夫扎实,救裴生时的翻扑摔打,演技精彩;《贵妃醉酒》中扮演杨玉环。
韩家班创始人——韩太和(1872—1956)
江苏盐城草埝人。浑名“小磨子”。生于棃园世家,祖辈为徽剧演员。幼学旦角,又学武生,后改老生。早期参与苏北“香伙戏”与“三可子”等演出形式。1906年由于苏北遭受特大水灾,韩带领妻儿逃荒至上海,干苦力糊口度日。1908年在闸北地区江北大世界附近清唱淮戏,维持家计。
有胆量有胆识的个性武旦——蒯云霞(1925/8/25—2010/3/19)
蒯云霞,又名魏云霞。江苏省滨海县人。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原盐城市戏曲学校唱腔教师。擅演武旦、青衣和老旦。幼年家贫。9岁进何家班,拜何孔标为师,取艺名何金凤,15岁正式登台演出,以《十三妹》、《樊梨花》、《盘丝洞》等武旦戏见长。1945年参加同心公司。
淮剧首席时髦坤伶——顾艳琴(1922—1981)
顾艳琴,原名余秀英,诨名“小毛头”。祖籍南京,移居苏州。出生于工人家庭。10岁因父亲病故。家贫无奈,进顾家班拜顾汉章为师,学淮剧。学戏期满为谢师厚意故改姓为顾,艺名顾艳琴。因天资聪颖,能戏极多,擅演花旦,每一登台,观众极为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