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班创始人——骆宏彦(1911—1982)
原名骆文林,浑名“骆二灌子”。江苏建湖人。出于梨园世家,其祖父、父、伯、叔等均为徽剧演员。幼得家传,工花旦。与其弟月楼合常演《凤仪亭》、《断桥》等剧。早期在苏北演唱【香火戏】与【三可子】,颇有声誉,后改演淮戏。其通文墨,谈吐唱戏皆有文采。
东路淮调创始人——杨金花(1911—1985)
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顾问、滨海县政协委员。祖籍江苏省宁县。人称“杨小闺女”。7岁随父杨如谨、兄杨月清、杨月楼学艺。18岁在盐城阜宁地区的东路淮戏班中初露头角。攻青衣花旦。同年在运河沿线演出。
淮剧演员——徐莲英(1912—1991)
徐莲英,原名单莲英。江苏省盐城县人。7岁随父亲单金栗在单家班学艺。14岁随父亲来上海。先唱京剧,攻须生。18岁在武旭东日升班改唱淮剧,攻花旦,擅演:《孟丽君》、《郑巧娇》、《金水桥》、《王昭君》等。
淮剧四大名旦之一——沈月红(1910—1958)
江苏省建湖县上岗人。原名长贵,字金生。7岁学艺,拜倪福康为师。10岁到上海又拜武旭东为师,攻文武花旦,擅演风骚花旦,其多才多艺,技艺出众。17岁以后开始兼演青衣、老旦、彩旦、老生、粉脸、红净、黑头、丑角,能胜任各行当,并且演得十分出色,因而博得广大观众欢迎。
张老板——张鸿仕(1897—1958)
江苏省淮安县人。人皆尊称“张老板”。幼年学艺,学淮剧,攻青衣。擅唱【老淮调】,在唱法上很讲究。经常演出:《秦香莲》、《李翠莲》、《骂灯记》、《山伯访友》、《玉堂春》、《双槐树》、《葛丁香》、《蔡金莲》、《隔墙相会》、《韩湘子渡妻》、《赵五娘》等。1940年改演老旦,并兼演须生、彩旦。主演过:《琵琶寿》、《游地府》、《吴汉三杀》、《清风亭》、《招双花》、《辕门斩子》、《杨家将》、《太君辞朝》等。
金大老板——金牡丹(1908—1955)
小名金小九子。江苏省盐城县人。家住北闸门。童年时到上海做工,平时爱好文艺。20岁在上海丝袜厂做工时,即成为戏曲票友。经常登台演出,后拜李乔松为师,攻文武花旦,正式唱淮戏。常在南京、上海、无锡、常州等地演出,每到一处,都是霓虹灯亮头牌。
容易迷糊人的“颜小马”——颜玉卿(1906—1978)
颜玉卿,又名颜玉。江苏省阜宁县金韩乡颜葛村人。出生贫苦家庭。1916年因遭天灾所迫而远走他乡,过着颠簸流离的逃荒生活。曾在高邮城贩卖米饭饼度日,他那“卖米饭饼呐”的叫卖声,清晰甜润,悠扬激荡,日复一日地引起当时江湖艺人们的注意,丛勇其随班学戏。
涟水县淮剧团——刘玉琴(1904—1982)
江苏省淮阴人。九岁随继父刘怀仁改名从艺。15岁拜淮安范集许永祥父为师,专工花旦、青衣。擅长【老淮调】、【淮蹦子】,音域宽,吐字清,以唱腔优美、表演朴素、生活气息浓郁见称。拿手戏有:《骂灯记》、《双槐树》、《孟丽君》、《金殿认子》、《雪地产子》、《蔡金莲告状》等。
淮剧四大名旦之一——周廷福(1902—1973)
周廷福,又名周频芳。祖籍江苏省阜宁县渝口滨湖乡周滩村人。幼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5岁拜何明珍为师,攻文武花旦。并传授旦角的唱念做打基本功。由于他肯吃苦,潜心砖研,本身天赋极佳,能触类旁通,表演日臻成熟。
淮剧声腔三大主调之一——孙玉波(1901—1960)
又名孙鹤龙。江苏省淮安县人。自幼随父孙学传学艺。攻青衣。20岁随父亲来上海,演于浦东沿江码头及沪西大自鸣钟一带,演出:《赵五娘》、《女审包断》、《观灯》、《骂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