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五娘》言

  无论以怎样的唱腔出声,陈德林,这个名字都能让我感动。也许他承载了我许多的记忆,也许对他的认知能让我接近朴实和乡土的部分更显真实,也许因为他才让我当初有了对淮剧的喜爱。

  几位网友对我喜欢淮剧有不同的反应。一位说,你能听懂淮剧,不简单。一位说, 也许喜欢戏剧需要一种情缘,需要从小就着了道,需要有旧式文人的骨格才欣赏得到。还有一位干脆直接:呕哑嘲哳,有什么好听的。对于前两位的态度我想说的是,喜欢什么,懂得什么,可能无需要上升为“道”与“格”,只要在我们的性情里留一点耐心与真心就够了。对于后一种的看法我却不愿意说什么了。因为他的腔调里全然找不到关于耐心的可塑性,所以我无需以耐心以对。

  我对淮剧的喜欢,并不因为年龄下的性情已经趋于戏剧的特征。其实在我走过的任何一个生命阶段,都有过淮剧。孩提时,读书时,工作后……儿童时候,乡广播站每天播放泰州淮剧团在剧院演出留下的录音,一遍又一遍地听,我都不厌其烦,在那个生长的地方,淮剧竟没有仅仅成为路过,那是因为我对于喜爱的事物付出了本该应有的热忱。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知道了许多传统戏曲剧目,以至大学再接触,生出了更多的亲切感。

  《赵五娘》是我对淮剧最初的记忆。也许许多人对此陌生,不过如果说到元末《琵琶记》,那有部分人可能就若有所悟了,因为它是大学“古代文学史”应该提到的篇目。琵琶是赵五娘命运之间承接与转换的重要辅助线,以此为题使作品更具有了文学性色彩,而淮剧取名“赵五娘”则是迎合了百姓的悲悯心理,引领了人们对人物命运的关注。的确,有一天童年和青春都远了,有些印象也渐渐零碎,但“赵五娘”的名字却会成为碎片中最耀眼的部分。与之辉映的还有陈氏夫妇的精彩唱腔。百姓们都以为,是陈黄两位艺术家给了淮剧《赵五娘》更多的荣耀,他们应该是《赵五娘》不可或缺的部分。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整场演出让我散碎的记忆又一次汇聚起来。那些人,那些故事。而且今天的舞台上汇聚了众多的蔡伯喈和赵五娘,他们的艺术同出于一辙。男出于陈德林,女出于黄素萍。创意、唱腔和剧目一样皆可称经典,这将又是泰州淮剧,还有她的爱好者一段难忘的印记。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