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界三次「大会串」

苏北的“江北小戏”,从民国初期进入上海以后,不断繁荣发展。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更成长为颇有影响的“江淮戏”。那时,淮戏“精英”几乎都云集上海,因而有“根长苏北,花开上海”之说。 

在上海,淮剧界曾经有几次大规模的“会串”演出,盛况空前,显示了淮剧艺人的艺术实力与团结精神。  

群英荟萃《金沙滩》  

解放前的苏北地区,常闹水灾,穷困不堪。当时,在上海的“苏北大亨”顾竹轩,出于同乡之谊,便与江淮戏公会的主任骆宏彦商量,于1947年,集中上海的各淮戏戏班,假座天蟾舞台,演出全本《金沙滩》,作为救援苏北灾民的会串义演。 

《金沙滩》又名《双龙会》,写的是杨家父子为了救护宋太宗,血战金沙滩,结果杨家八郎战死大半,连杨继业自己也撞死李陵碑下。只剩下六郎一人,逃回汴京,控告潘洪。 

这出戏的特点是角色众多,唱做繁重,有很多精彩的折子,如《双龙会》、《五台山》、《李陵碑》、《雁门关》、《告御状》、《审潘洪》等。无论生旦净丑,各种行当的演员,都有充分发挥演技的机会。 

《金沙滩》的主角是杨老令公,由当时最优秀的文武老生何叫天、陈为翰、何益山扮演。他们三位,从小就受徽班老艺人的传授,都有一身扎实的基本功。陈为翰是唱“香火戏”出身,唱起来韵味醇厚,是淮剧的“标准老生”。何益山是徽、京演员出身,扮相魁伟,唱做俱佳。何叫天则出身梨园世家,得叔父何孔标的亲授,允文允武,能唱能摔。那时他年近三十岁,正值风华正茂、大红大紫之际,无论是扎实的“把子功”,还是独具特色的崩脆利落的“连环句”,都深受赞誉。 

其他如马麟童饰杨五郎,陆少林饰杨六郎,谢长义饰杨七郎,筱文艳饰杨七娘,臧道纯饰八贤王,徐桂芳饰佘太君等,都是淮剧界各行当的尖子演员。尤其是人称“江北麒麟童”的马麟童,嗓音宏亮,吐字浑厚,表演遒劲,节奏明快,一曲“马派”[自由调],倾倒无数淮戏戏迷,俨然已独执淮剧生行之牛耳,有着极大的号召力。 

“送别”,是淮剧《金沙滩》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场面。杨家父子出征,佘太君率领八个儿媳送行,对对夫妻,娓娓话别。各人以最动人的唱词、最精彩的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情,也显示演员自身的艺术功力。饰演杨家儿媳的,有称为“江淮戏皇后”的顾艳琴,有在各淮戏班社挂头牌的筱惠春、蒯云霞、武云凤、裴小芬、马艳琴、叶素娟等,她们此次难得聚在一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非要博得阵阵掌声,才得罢休。这种比擂式的场面,最能激起演员们的艺术竞争欲望,也最为戏迷们所热烈企盼,所以,这一场常常能掀起非常热烈而激动人心的高潮。 

南北聚会《白虎堂》  

建国后,淮剧的家乡——江苏盐阜、两淮地区,都很重视淮剧艺术,不断吸收优秀的淮剧艺人,扩展艺术力量,提高演出质量,并且于1956年组建成江苏省淮剧团。从此,淮剧的南北两大阵营正式形成。 

淮剧界三次「大会串」

淮剧《白虎堂》剧照

1960年,江苏省淮剧团首次到上海演出,南北淮剧界的“精英”会聚一堂,决定假座人民大舞台,合作会串演出,以示庆祝。 

那次盛大会串,前面的节目有:顾少春、筱海红的《观灯》;周筱芳、武丽娟的《宝玉哭灵》;张云良、方素珍、华美琴、杨桂芳的《三哭殿》。前面两出是“南派”,后面一出是“北派”。 

那时候,淮剧界崛起了一位名小生——周筱芳,正如丽日东升,红遍大江南北。周筱芳生于1929年,自幼随父周庭福学艺。十二岁登台,又得到舅父何益山的亲授及徽班老艺人曹锦香的指点。先学老生、花脸,十五岁起,改唱文武小生。常演《七星庙》的杨继业、《孟丽君》的皇甫少华等。1946年,周筱芳随父到上海。先在南京大戏院唱“开锣戏”。在当时“京夹淮”的影响下,视野开拓,艺事大进。1948年起,在昌平大戏院挑梁演出,名声渐著。1951年,在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中演出《杀华林》,获得一等奖。他一直在志成淮剧团唱“当家小生”,与武丽娟、颜筱琴、何益山、张砚芳、张古山、张筱亭等长期合作。 

“三反”、“五反”中马麟童含冤跳楼自尽以后,“马派”[自由调]仍然在淮剧界广泛流传,颇受欢迎。而周筱芳则吸取马麟童的演唱特点,融糅了清越、潇洒的演唱风格,改革、发展了“马派”[自由调],并自成一体。他唱的“连环叠句”,铿锵有力,最后落尾时,旋律婉转,花腔迭起,余味无穷,世称“周派”。在《宝玉哭灵》中,他所唱的“穿十字调”,突破传统上下句的固定框架,以长短不限的叠句,半泣半述,缠绵悱恻,哀怨凄楚,有着浓郁的“香火”韵味与苏北地区的乡土气息,塑造了别具一格的贾宝玉的艺术形象,在淮剧界风靡一时。那次在人民大舞台演出,很多“周派”戏迷,连声喝彩,剧场里的气氛非常热烈。 

大轴是南北派合作演出的《白虎堂》。筱文艳饰穆桂英,何叫天饰八贤王,徐桂芳饰佘太君,刘少峰饰杨宗保,孙艳霞饰穆瓜,张玉昆饰孟良,谢长义饰焦赞。前、中、后的杨六郎则分别由臧道纯、周筱芳与张云良饰演。臧道纯一直是“老牌”杨六郎,精神饱满,中气十足,唱时响遏入云,慷慨激昂,以唱为主的《白虎堂》,是他的代表名作,让观众听得非常过瘾。而有“金小生”之称的周筱芳,唱腔华丽,清新动人,充分显示了“南派”淮剧的特色。张云良则是“北派”老生演员,他所唱的[老拉调],朴素醇厚,依然保持着浓烈的乡土风味,使老观众们感到非常亲切。 

这一台联合演出,使长时期各树一帜的南北淮剧界沟通了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体现了南北淮剧界的大团结,取得了很大成功。 

精诚合作《打金枝》 

经过了十年浩劫,淮剧界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一批著名演员不幸离世,人称“金小生”的周筱芳因备受迫害而死。上海的淮剧团体大量解散,艺人们都纷纷转业改行,一时出现了萧条冷寂的景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界开始复苏,渐渐有了生气。就在那样的背景下,上海淮剧团与江苏省淮剧团于1981年又一次携手合作,假座中国大戏院举行了联合演出。 

这次演出的剧目是“南派”的《金殿认子》,“北派”的《赠塔》,南北派合作的《打金枝》,还有一出现代戏《打碗记》。 

《金殿认子》由陈德林、隋小宝、施月娥等优秀中青年演员主演。陈德林是自周筱芳去世后,最令人瞩目的淮剧小生演员。他善于以大段演唱来抒发感情,唱腔中适当糅进“旦腔”,显得婉转动人,缠绵悱恻,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演唱特色。 

《赠塔》则由李少林、朱菁华、周凤英主演。李少林与王少春、陆少林、程少楠、周筱芳齐名,在淮剧小生行当中,有“四少一芳”之称。李少林的唱腔,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喷吐有力,韵味醇厚。他的嗓音虽然略有沙哑,但丹田运气,咬字讲究,所以句句清晰,字字入耳,非常动听。他最擅长的[拉调]叠句,吸取老艺人杨金花“抢板夺字”的演唱技巧,世有“李派”之称。 

《打碗记》由华美琴、刘少峰、梁国英等主演。淮剧,一向有演现代戏的光荣传统。四十年代初期,在新四军领导下的盐阜抗日根据地,新文艺工作者们就利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淮戏形式,编演了大量的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的现代戏。著名文学家阿英还曾经受时任阜东县县长唐克的邀请,为该县的文工团导演过淮戏《照减不误》。当时的黄克诚师长,还曾经奖励过这出戏的作者钱相摩。所以,江苏省淮剧团成立以后,就一直坚持演出现代戏。那次演出的《打碗记》,就是赴京获得嘉奖的一出好戏。 

《打金枝》,则排出了当时南北界淮剧演员的最佳阵容:“南派”的筱文艳饰皇后,马秀英饰金枝,杨占魁饰郭子仪;“北派”的张云良饰唐肃宗,刘少峰饰郭暧,方素珍饰郭夫人。那次演出,排练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南北”两派配合得相当默契。尤其是久享盛誉的筱文艳,虽然已近暮年,但仍然保持着艺术光彩。自从她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成功地演唱了[自由调]以后,一直是淮剧旦角中的佼佼者。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她所唱的[自由调],更是出神入化,轻松自如。在《打金枝》中规劝公主的大段唱段中,她通过发声、吐音、咬字等圆熟的技巧,把唱腔接近似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却又保持着特有的音乐性,成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朗诵式的“吟叹调”,使大家听了觉得非常亲切动人。 

淮剧界在上海的几次难得的盛大会串演出,体现了艺人们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 

(作者为江苏省淮剧团编剧)

(本文来源:《世纪》2011年第6期)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