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旅与淮剧

  1941年新旅从广西桂林,转道湛江、香港、上海等地,来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苏北盐城。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同志会见新旅团员时交给新旅一项任务“组织苏北十万儿童,支持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者”。新旅遵照刘政委、陈军长的指示,深入根据地所属各县广泛发动组织儿童,村村建立儿童团。新旅还做了培训儿童干部、教唱抗战歌曲等大量工作。
  新旅在组织建立根据地儿童团的同时,还辅导、培训部队和地方文艺骨干,并将苏北流行的地方戏——淮剧,搬上宣传抗日的文艺舞台。
  由于新旅的团员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讲话的方言真可谓是南腔北调。新旅未来苏北前,多数在城市里进行宣传抗日,运用放映抗战电影、演话剧、歌咏和舞蹈等文艺宣传方式,来唤醒全国同胞奋起抗战救国必胜决心。新旅刚开始在根据地以童话歌舞剧、儿童话剧、歌咏和舞蹈等为表演形式,老百姓不太爱看。原因是由于根据地的观众,没有过多的文化基础,很难看懂剧中人表演内容,这样的演出效果引起了新旅同志的深思。
  后来经陈毅军长的启发,新旅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参加农村的夏收大忙,他们白天参加劳动,傍晚就向老百姓学唱民歌小调。很多同志迅速学会了本地方言,语言一通感情就更容易融洽了。他们还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淮剧演唱技巧,很快由歌舞表演为主,转向淮歌剧表演(淮剧与歌剧联姻),这是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和新旅同志对淮剧又一改革成果。
  淮剧是深受苏北盐阜、两淮地区人们喜爱的地方戏,新四军剧作家黄其明提出运用淮剧表现形式,搬上宣传抗日文艺舞台,创造性地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改造旧淮剧内容。经过改革的淮剧,以新的内容出现在舞台上,更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和支持。黄其明同志便创作出《照减不误》、《路遥知马力》和最有影响力的《渔滨河边》。《渔》剧系发生在淮安农村,以抗日群众同敌人、土匪斗争的故事内容编写的现代淮剧。
  淮安县文工团(淮安县当时隶属盐阜区管辖,1954年划归淮阴专区)由于组建时间不长,演出水平还很低,演出的技巧也不很成熟。新旅同志主动为家乡的文工团多次进行现场指导,对淮安县文工团提高艺术水平起到了师范指导作用。
  1944年春,时任新旅团长的左林同志,在新四军一师师部驻地宝应泾河庄,会到曾在新旅工作过的曹维东同志,曹维东同志向左林同志提出苏中行署文教处在泾河庄召开全区初等教育工作会议,请左林同志从盐阜区调请一个文工团在会议期间配合演出。左林同志答复可就近调淮安县文工团来演出,便写信联系淮安县文工团于5月1日,来泾河庄演出。
  淮安县文工团带来了淮剧《眼前报》和《荡湖船》,左林同志提出在演出前,彩排一次给他看。彩排时左林同志根据戏的内容,对演员在表演方面不足的地方,作了具体指导和纠正。由于这两个戏都紧密结合当前现实斗争,演员在表演时很认真,很投入,又加上左林同志的精心导演,演出非常成功,一师领导和参加会议的代表观看淮安县文工团演出后,都给予了好评。
  1944年初秋,车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抗大九分校举行毕业典礼。淮安县文工团又被接受邀请,配合抗大九分校的毕业典礼晚会演出,这次文工团演出的是淮剧《照减不误》;此剧确切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盐阜根据地广大佃农按照政府颁布的减税减息法令同地主剥削阶级进行据理力争,减税减息的斗争事实。新旅干部张早同志适巧有机会同文工团在一块儿,他主动地担任了导演的工作,对《照减不误》的排练,做了认真细致的指导,因此,演出的效果良好。
  当时,坐在台前观看演出的有一师首长粟裕、钟期光、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等领导同志及根据地部分艺术家,观看演出的领导同志对淮安县文工团的演出感到很满意。
  淮安县宋集乡后营村是淮安的北大门,距涟水县城仅8公里。抗战时期后营村成立了儿童团,新旅曾多次派团员到后营村,教儿童团员唱淮歌剧、扭秧歌舞。新旅团员韩益峰、海明、海波在后营村一同教唱,韩益峰、海波教唱过《小放牛》:“什么人为抗战遵守命令,什么人在江苏准备投降嘛依呀嗨。新四军为抗战遵守命令,韩德勤在江苏准备投降嘛依呀嗨。……”还有《减租减息歌》:“贫富互助,农村和睦,实行减租减息嘛依呀嗨……”
  新旅团员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唱词,让农村妇女懂得了剪发和不裹脚带来的好处,从那时起这一带的妇女剪发、放足的人才逐渐多起来。
  淮剧艺术网声明:本文转自淮海晚报,版权归作者章来福所有。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