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剧《武训先生》看精品打磨(墙内看花)
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上海淮剧团创排的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日前在北京上演,反响热烈。
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在一般项目完成结项之后,再选出优秀剧目,给予进一步的滚动资助,也就是二次资助。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评选出了16个滚动资助项目,有5部是地方戏曲,淮剧《武训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武训先生》于2015年立项,2016年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该剧由韩剑英执导,也是剧作家罗怀臻和表演艺术家梁伟平继《金龙与蜉蝣》和《西楚霸王》之后的第三次合作,讲述了“一代奇丐”武训以殉道的精神投身民间教育的故事,是上海淮剧团“都市新淮剧”三部曲的第三部。
2017年5月,淮剧《武训先生》一经推出,引起极大关注,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演出40场,方方面面对这部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认为这部戏摆脱了缠绕在武训身上的各种质疑或者评判,回归到一个人本来应该具有的面目当中,塑造了武训现在的形象,诠释了卑微和崇高、贫穷和富有的深刻内涵,是一部富有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按照常理,一部戏如果首演之后观众和市场反响好,舆论评价也好,主创团队跟演员是容易有一种信赖感和满足感的,就没有动力再进行修改和打磨了。然而,一部精品的诞生恰恰需要不断地修改和打磨。
用什么来倒逼院团进行作品的精心打磨?光靠自觉和鼓励是不够的,还需要资金和机制。2018年,《武训先生》获得国家艺术资金滚动资助。滚动资助项目聚焦于改,以改为主。《武训先生》从第一遍、第二遍,一改再改,此次演出版本跟2017年相比,已发生不少变化,包括一些情节的设置、一些行动的增加,一些文本的措词,还有舞台的呈现,都有所改变和精进。这种打磨让这部戏变得更为完满,更有力度。
下一步,《武训先生》还要再接受新一轮的评审和修改,以全国的创作为参照,按照更高的艺术标准,再修改、再提升。也只有这样不断打磨,精益求精,才会有更多像《武训先生》一样的优秀作品,能够向着精品,向着高峰继续攀登。
淮剧《武训先生》展现戏曲东方之美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王珏)近日,由上海淮剧团带来的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于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该剧刻画了一个诚于信念,以殉道的精神投身民间教育的“一代奇丐”形象,诠释卑贱与崇高、贫穷与富层意义,探讨普及教育的要义,以及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承复兴之道。11月2日该剧还将作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献演于北大百年讲堂。
淮剧《武训先生》重现淮剧的质朴风貌,衍化一桌二椅的舞台准则,沿用白光照明的传统光效,弘扬民乐伴奏的声腔效果,单纯精致的服装设计,以演员表演为中心,追求写意的舞台表现,遵循诗化品格,营造情景交融的东方审美神韵。总体上呈现一种精致的质朴、匠心的单纯。该剧在审美上回归戏曲本体、制作上回归手工时代。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戏曲的模式,而是在对戏曲本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将戏曲本体的美学特色提纯、强化,并结合当代的审美需求,对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做一次有理论准备的实验。在电子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东方之美显现出其独特而恒久的魅力,而在规模庞大的机器大生产之下,更显现出手工制作的珍贵,因为手工直通心灵,以人为本。
淮剧《武训先生》是剧作家罗怀臻和表演艺术家梁伟平的第三次合作,是上海淮剧团“都市新淮剧”三部曲的完成。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淮剧团曾以“都市新淮剧”的理念提出和实践开辟了一条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独特路径,推出了《金龙与蜉蝣》和《西楚霸王》两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市新淮剧”理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武训先生》中“都市新淮剧”的理念,已经不同于《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时期。《武训先生》编剧罗怀臻介绍说:“我们要让淮剧回到淮剧,回到乡土艺术,当然不是简单地倒回去,而是以城市人的眼光、国际性的审美来看其独有的特色。”
据悉,淮剧《武训先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于2017年5月22日首演,得到业内外的广泛好评,获得2017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今年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