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小调—淮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也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现如今,很多地方戏剧不仅不为人知,而且正在逐渐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担心和思考。而淮剧作为江苏苏北的一种地方戏剧而言在总体上和其它剧种的处境一样,仍然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调查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

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

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这一带地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田园荒芜,农村破产。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因此,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就把苏北地区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边唱边讨,过那时还无人伴奏,顶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节拍。后来,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等种种情况,很快就把“门谈词”发展到两人对唱。有的逐渐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简单的过门,也有把握快慢的节奏,听众也就更加喜爱了。随着对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节的逐步复杂,发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对面”阶段。这时不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进行简单的化妆,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种声腔来区别,这大概就是淮剧最早的原型了。“三人六对面”时期的唱戏人已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由听戏的负责供饭或为首的筹款给酬。乡村里逢年过节、出会或大户人家喜庆吉日常常请来这些戏班子热闹几天。这样就使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加之它又与这一带的农村社戏——香火戏逐步合流,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等,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成了我们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乡音——淮戏。

苏北小调—淮剧

图片:1958年中型古装淮剧《金水桥》主演:张云良、华美琴、方素珍、杨桂芳等

(二)淮剧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而建国前的淮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香火调时期 (1900年前——1927年)主要演唱【香火调】【淮调】等,腔调高亢,锣鼓伴奏。其中【淮调】的兴起奠定了淮剧唱腔音乐的基础,淮剧形成初期自始至终仅唱此调。

老拉调时期 (1927年——1939年) 男旦演员谢长钰1927年与琴师戴宝雨合作,借鉴京剧的表现手法,在【呵大咳】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字多腔、韵味醇和的新腔,由戴宝雨用四胡伴奏,因为这是淮剧种第一次有了“拉”——伴奏的调子,故被当时群众称为【拉调】。其兴起迅速影响了大江南北淮剧唱腔的发展。它形成于上海,又很快传至苏北,成为该时期除淮调外常用的曲调。其发展既是对【淮调】功能的补充,,又为【自由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由调时期(1939年—1949年) 1939年,淮剧演员筱文艳,何叫天等受京剧的过门有利于表演的启发,在琴师高小毛的合作下,用二胡取代了【拉调】还保留着的“起、落板”锣鼓伴奏,创写了过门,并将在【拉调】基础上初步形成的新腔进行变革,使原来单一的落音多样化,变化了唱腔演奏……从而使淮剧的结构更多变,形式更自由,故被称之为自由调。建国后,遵照“推陈出新”的方针,一批新音乐工作者调进戏团,进行了抢救音乐遗产、整理传统曲调、尝试男女分腔和新的演唱形式的运用等一系列的继承与创新工作。1961年春“盐城专区淮剧艺术研究考订委员会”成立,下设以司宏钟为组长的音乐研究小组,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考订工作。这使淮剧得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与规范,并得到了较普遍的推广。1979年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表示新内容的需要,淮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音乐创作、乐队编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淮剧形成早期已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在江苏;另一部分则在上海发展,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这两个部分地发展使得淮剧音乐由曲牌体逐渐成为以板腔体为主、以一些曲牌体为辅的表演形式,其朗诵性、抒情性和戏剧性都有了卓有成效地提高。

今天,在上海有“上海淮剧团”,在江苏有位于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位于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得振兴繁荣而努力着,也纷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中获九项大奖。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淮剧《奇婚记》的创作特点

(一)淮剧《奇婚记》的剧本创作特点

淮剧《奇婚记》中因生活所迫一对年龄悬殊的夫妻,在恩情与爱情中煎熬。一个十二岁的姑娘,托婚给一个近四十岁的老光棍。同室八年,这一对"夫妻"竟无半点夫妻之情。年轻的"婶娘"竟与本家"侄儿"谈情说爱,誓结生死同心。这桩桩件件,皆非有误故意猎奇,畸形的年头,奇事不断;崭新的年代,当奇闻流传。此中酸甜苦辣,道它奇也不奇,曲终散场之际,值得回味深思。剧中两人在舞台上表演的闩门、擂门、开门、关门、门里门外等情节时,采用了虚拟的处理手法,将这种时空自由的虚拟舞台表演形式运用到现代戏中,很好地解决了现实生活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苏北小调—淮剧

图片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出《奇婚记》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夺得7个一等奖,这不仅让江苏省淮剧团在全国戏曲院团中有了一席之地,这出戏的成功也让省淮发现了自己在现代戏创作方面的优势。接下来一出出传得开、唱得响的好戏不断涌现出来。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江苏省淮剧团经历了高峰、低谷的不同时期,尽管如此它却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二)淮剧《奇婚记》的音乐特色

该剧乐曲作者王苏军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物出发,因时而异,因情而异。因此,该剧乐曲即保持了鲜明的剧种特色,又增强了浓重的剧情特效;即传承了淮剧三大主调的基本定式,又吸收融合着其他音乐元素。在对代表封建宗法势力的家长老田埂,基本上原封不动的采用了淮剧传统的【靠把调】,同时还运用了“重唱”、“合唱”、“帮唱”等不同形式的伴唱,多层次的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烘托环境气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全曲优美耐听令人回味无限。

剧中的唱词和音乐突破了传统淮剧二三四或三三四的起句,改为长短句的大胆创意,这种自由灵活的演唱,给演员的表演唱腔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果然二位表演艺术家扮演田大憨的刘少峰与扮演秋萍的梁国英,在合唱伴唱声中,通过手式、眼神、身段、调度等表演手法和技巧,真个是默默相对如梦寐,无声之处胜有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两情深似海,此情非爱情的爱难爱、舍难舍相拒又依恋的令人同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戏曲功效。在第三场“惊噩梦,苦情诉与谁”中,淮剧艺术家们唱出扬扬洒洒的“老淮调”,淋漓尽致的道出夹杂不清的“父女情”与“老夫少妻”恋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三)淮剧《奇婚记》的文化价值阐述

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这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这同样也代表着淮剧正在逐渐的发展。

(四)淮剧发展的思考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社会的产物,戏剧文化也不例外。我们不仅是文化的需求者,同样也是文化的承担者。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都不能让任何一种文化在我们的手中流失。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更是没能逃过此“厄运”。很多戏曲的拥护者都偏向老年化,然后作为文化传承的青少年们只占据着极少的比重。淮剧作为传统戏剧的一种,也和其他剧种所处的环境一样,也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苏北小调—淮剧

图片:淮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悠久的见证。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从古老的清江浦传来的声音,去感受“淮”音深处那份浓浓的乡情。

 现如今,在上海由“上海淮剧团”,再江苏有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的繁荣振兴而努力着。也纷纷获得了可喜得成绩。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获九项大奖。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更为喜人的是2007年江苏省泰州淮剧团根据鲁迅名作《祝福》改编演出的现代京剧《祥林嫂》,它从原著出发,以女性视角对祥林嫂凄苦一生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刻地挖掘。尤其是剧末祥林嫂临死之前的那场戏:年迈的祥林嫂手拄着拐杖,在瑟瑟寒风漫天飞雪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反问苍天“我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好人却无好结果?”“莫非是从小外婆在骗我,长大姨婆在骗我,私塾先生在骗我,鲁四老爷在骗我……世上男人在骗我,同是女人也骗我,卖福老头更骗我,骗我骗我却骗我,欺骗我一生辛劳二次嫁夫山(三)村苦女四处颠簸五味俱尝六亲皆无吃(七)尽苦头八方折磨久盼幸福石沉大海的苦命女子却为何……”,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最后带着对生的无望和对死的恐惧在万家灯火、一片祝福声中离开了人世。这一大段唱腔虽然长达20多分钟,但它以“起板锣”起奏,运用了淮剧传统调式“大悲调”, 中段运用了无伴奏的清唱,板式多变化,旋律优美,节奏由松到紧、由快到慢,唱词感人,加上演员出色地演唱和细腻地表演,将全剧推向高潮,使人不禁潸然泪下。整段唱腔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拖沓冗长之感。《祥林嫂》一剧曾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西安、郑州等地演出,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并多次获得作曲、导演、 化妆等各个方面的多项大奖;其中,“祥林嫂”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陈澄是凭借这次演出,在一年之内,先后囊括了“省淮剧节优秀演员奖”、“全省调演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优秀主演奖”、”全国青年演员优秀表演‘红梅之星’奖”以及“全国戏曲梅花奖”等多顶桂冠。这在全国所有的文艺团体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令人赞叹。

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对淮剧的关注,值得我们欣慰。然而如何才能使我国的戏剧文化拥有更加旺盛和长久的生命力是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我们所必须要深思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戏剧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尽管它有很完美的形式、完善的结构。我们不能因盾守旧,对其顶礼膜拜,不能无条件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发散我们的思维,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使淮剧这个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热爱。

(班级:09音乐学三班;姓名:张爱光;学号:09242108)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