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淮剧

58c4ad62db2291b28f6a9451cc064484.jpg

何叫天、筱文艳《三女抢板》

淮剧作为苏北地方剧种在上海的代表,已经成为海派戏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淮剧,又名江淮戏,起源于清代中叶苏北一带,由流行的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逐渐发展而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06年,淮河洪水泛滥,大批苏北难民和淮戏艺人逃荒进入上海。为了生存,流落上海的淮戏艺人自由组合演唱卖艺,使得当时被称为“盐淮小戏”的淮剧从“路头戏”发展到“拉围子”,直至1916年上海第一家淮剧剧场“群乐戏院”诞生,淮剧迈出了从苏北农村的草根文化向城市剧场进军的第一步。上世纪20年代末,著名京剧演员高雪樵、赵松樵等先后参加淮剧班同台演出,从而有了“京淮不分家”、“一台淮戏半台京”之说,历史上称为“京夹淮”。在京剧等剧种的影响下,淮剧从剧目、表演艺术、音乐伴奏到舞台美术,逐渐步入全新的戏曲表演新境界,形成了既不同于北方剧种的阳刚,又不同于江南剧种的阴柔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独特审美气质,给上海剧坛带来了一股充满生活质感的艺术冲击力。当时上海的淮剧演艺团体多达十多家。田汉、洪深和欧阳予倩等一批进步艺术家对淮剧给予了支持,大批戏剧界优秀艺人为淮剧的魅力所吸引,纷纷加盟淮剧剧目的创作,最终形成了有别于苏北淮剧的海派淮剧。

0a150ace8192013abf90c866f5a32a96.jpg

《西楚霸王》

新中国成立后,淮剧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淮剧团是上海成立最早的国家院团之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老一辈中央领导都先后观看过上海淮剧团的演出。改革开放使淮剧获得新生。1985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观看了淮剧《水漫泗洲》。1993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观看了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极大鼓舞了淮剧的发展。

淮剧艺术特色鲜明。它的音乐属于多声腔综合系统,具有苍劲质朴、婉美抒情的特点。《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基本声腔,又辅以几十种民间小调,唱腔丰富多彩。它的表演能文能武,既能演古装戏,又能演现代戏,可塑性、适应性很强,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4dcfe679ba1a6018c08a492c1d7d6581.jpg

《金龙与蜉蝣》

在海派淮剧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白蛇传》、《千里送京娘》、《兰桥会》、《九件衣》、《海港的早晨》、《八女投江》等。特别是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韩非》的创作演出,成为淮剧史上新的里程碑,为戏曲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吕秉仁、吕世凤、骆有贵、骆保杭、何廷裕、何孔标、武旭东、顾汉章、谢长钰、孙东升、何益山、马麟童、何叫天、徐桂芳、杨占魁等是淮剧历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筱文艳、马秀英、武筱风、顾少春、何双林、梁伟平、施燕萍等则是淮剧代表性传承人。

e65fb8caffc95387d28b912b1a14e425.jpg

纪念淮剧进上海110周年演唱会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淮剧形成了多彩的唱腔流派。如,筱文艳创立的以细腻柔美、爽朗动听为特色的筱派旦腔,何叫天创立的以吐字清晰、音韵纯正为特色的何派生腔,马麟童创立的以节奏分明、跌宕有致为特色的马派自由调,李玉花创立的以句急而气不乱、腔紧而字不糊为特色的李派旦腔,杨占魁创立的以韵味醇厚、行腔流畅为特色的杨派生腔,徐桂芳创立的以高亢激越、宽厚明亮为特色的徐派老旦腔等。

8dd2d584a4d8fbdf254d62da0fabff33.jpg

《八女投江》

海派淮剧百余年的历史,见证了上海与苏北的不解情缘。海纳百川的上海滋润了淮剧,为淮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淮剧也以它特有的审美气质为海派文化增光添彩。苏北人遗留在上海的淮剧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淮剧被列为上海市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剧的骄傲。

在当前新的都市文化环境中,淮剧遇到了新的挑战。应对挑战,发展淮剧,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淮剧艺人坚定的职业信仰,需要淮剧自身的改革创新。相信只要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淮剧剧种的艺术特色和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实现和谐统一,淮剧新的春天必将到来。

e089b44d34df36dddac1a8ea13f207eb.jpg

纪念淮剧进上海110周年演唱会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