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金龙与蜉蝣》:经典永流传

“都市新淮剧”,重在一个“新”字,新人新剧新气象。开创新气象的淮剧《金龙与蜉蝣》上演至今30周年,日前又在上海复演,引发感慨万千。

4c8914b823c2f2126f62418deff82439.jpg

30年前淮剧市场低迷,上海淮剧团处于困难时期,“并团”“散团”“卷铺盖灰溜溜滚回苏北老家去”一时甚嚣尘上。此时,编剧罗怀臻、导演郭小男、舞美设计韩生、灯光设计伊天夫、舞蹈设计徐素、服装设计莫小敏等一群30多岁的年轻人,打出“都市新淮剧”旗号,背水一战,捧出诚意十足的作品《金龙与蜉蝣》。

这部作品就像平地起惊雷般在中国戏剧界炸响,炸开了一片淮剧天下。1993年11月底《金龙与蜉蝣》晋京演出,燃爆北京戏剧圈,进而燃遍全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金龙与蜉蝣》囊括各类戏剧奖项40多个,成为大满贯获奖剧目,后被拍成4集同名戏曲电视剧热播,八一电影厂摄制了电影《帝王道》上映,继而又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上演。《金龙与蜉蝣》成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剧目,被誉为“新世纪戏曲的曙光”。在上海滩被称为“淮老五”的上海淮剧团不再被小觑,关注度和影响力光速飞升。《金龙与蜉蝣》的演出成为当年一个重要的戏剧事件,“不看上海淮剧《金龙与蜉蝣》,不知’93中国戏剧新潮流”乃彼时一句流行语。可见当年《金龙与蜉蝣》带给中国剧坛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有多强烈。

2af591d25b3d9f5469058feebbc6928b.jpg

优秀的剧目往往是以成熟的好剧本为支撑,此类剧本通常在搁笔写就之时即已确立某种演出风格和样式。《金龙与蜉蝣》一剧中蜉蝣的出场即是神来之笔。金龙刚刚荣登宝座,蜉蝣突然从金龙的王座下钻出。王座威压辐射全场,金龙是高高在上的,蜉蝣是匍匐在下的,一如二人的名字,高贵如金龙与低贱如小虫子一般的蜉蝣。王座曾经离蜉蝣那么近,几乎唾手可得,但最终蜉蝣与之失去交臂。金龙是张扬与偏执的,蜉蝣是谨小与扭曲的,蜉蝣在金龙的错愕中获得颠覆性的“新生”,蜉蝣的命运被金龙主宰,金龙也被蜉蝣暗中设计。此处设计钻出王座的戏剧动作简直是神乎其神、妙不可言!既是金龙与蜉蝣二人父子关系的暗示,也是二人性格与命运的隐喻。

c67b5abc702895b89ed74203f9c00213.jpg

中国传统戏曲惯用小道具作为线索,在《金龙与蜉蝣》中,头盔作为重要道具贯穿全剧。老王遇害之际,大将牛牯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头盔给到金龙助其逃走。自此,头盔便被金龙随身携带。金龙的妻子玉凤用头盔煮饭,误以为头盔上的“牛牯”二字就是金龙的名字。为报复想谋朝篡位的牛牯,金龙将牛牯之子蜉蝣阉割。当金龙遇上寻亲而至的玉凤一家,再次见到标有“牛牯”二字的头盔时,他的深度记忆被重新唤醒。原来蜉蝣并不是牛牯之子,而是金龙之子,他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金龙与蜉蝣之间的恩怨情仇纯属误会,但大错已经铸成,无可挽回。因为头盔上名字的错位,导致父子亲情的错位。成也头盔,败也头盔,亲也头盔,疏也头盔,一顶头盔提挈全剧,将剧情紧密地包裹在一起。

d6bf37d3c8171296290da4aab30182fc.jpg

剧作娴熟地运用了误会巧合法。恰巧金龙没有告诉玉凤他的真实姓名,恰巧金龙没有给儿子起名字;寻父至京的蜉蝣恰巧因贪睡醒来被金龙发现;玉凤一家出来寻找蜉蝣恰巧错过金龙对他们母子的寻找;金龙求子,征召生过儿子的美貌少妇,恰巧蜉蝣之妻玉荞被强征入宫;玉凤闯进皇宫,恰巧因失明没有认出夫君金龙,一环扣一环,阴差阳错之间紧张又带着悬念。中国古语云“无巧不成书”,该剧巧妙地用一系列巧合串接起全剧,形成环环相扣的戏剧效果。

6f9e693c2252d9aedb7180f682f7ae72.jpg

《金龙与蜉蝣》出于戏曲又不固守戏曲,将一种西方悲剧的故事内核掩藏在传统戏曲框架里。王权的更迭充满着血腥。老王被杀死,逃生的金龙偏安渔村三年,后于梦中被老王召唤,血脉苏醒,重回杀伐战场。经过20年征战,他终于夺下王位。金龙佩剑在身,拔剑就将功成得瑟已威胁到王位的牛牯杀死,在儿子蜉蝣想把孙子孑孓带回渔村远离金龙时,不甘被背叛的金龙抽出宝剑,一剑刺死蜉蝣,最后孑孓为父报仇又一剑把爷爷金龙杀死。在蜉蝣被迫成为宦者之后,只要逮到机会他也想举剑杀死金龙。这杀来杀去,用的就是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相伴的是欲望。欲望阉割了人性,每个人都成了达摩克利斯剑下的嗜血狂魔。金龙和蜉蝣,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金龙将蜉蝣阉割,阉割的其实是自己的儿子,金龙求子,却不想儿子早已在身边。蜉蝣想报仇,想尽各种办法折磨金龙,不想生死仇敌却是自己一直心心念念、苦苦寻找的亲身父亲。每个人都想达到权力的巅峰,掌管自由、主宰命运,但欲壑难填!焉知孑孓不会是下一个金龙或蜉蝣,比蜉蝣还蜉蝣,甚至比金龙还金龙。这部戏被日本学者向井芳树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第一个悲剧”,裹挟全场的窒息感形成一种戏剧张力,时时张扬着悲剧的力量。

a2ab5a3526f77b0f11454f808e81e1ad.jpg

很多以获奖为终极目标的剧目,当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高光时刻即宣告死期降临。30年来,《金龙与蜉蝣》演出不断、剧评不停、研究不息,被圈内圈外观众喜欢,被多角度反复解读,热度不减。在上海淮剧团建团70周年之际,同样的剧场,同样的日期,仍是一批平均年龄30多岁的年轻主创主演,打造了全新的青年传承版。所谓“都市新淮剧”,重在一个“新”字,新人新剧新气象,穿越30年时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该剧早已成为经典,愈发值得细酌咀嚼、耐人寻味。经典不会过时,经典永远流传。

(本文作者:朱锦华;文章来源:新民艺评)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