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荣光辉:一声淮剧腔 一生运河情

流传100多年的淮剧形成于盐阜和江淮一带,在运河沿线盛行,是江苏省三大主要地方剧种之一。8岁登台、13岁出演主角、18岁独挑大梁……今年76岁的荣光辉用近70年的光阴传承、打磨、守护着这项传统曲艺。第一期《运河“守艺人”·“非遗”传精神》走近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荣光辉,细数他与淮剧文化的“不了情”。

大庆路上,淮安市淮剧团古色古香。每月演出,二胡一拉,板鼓一敲,清亮的淮剧唱腔,浸润着千年运河,沉醉了戏迷票友。看着年轻演员赢得满堂彩,台下的荣光辉笑了,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叫好,他仿佛回到了60多年前初次登台的时光。

1948年,荣光辉出生在无锡荣巷,荣姓族人世代经商,家业殷实。可好景不长,时代激荡,家业不幸败落,“我父亲从小是公子哥,体力活儿来不了,只能去剧场做会计,后来兼做布景和灯光。”20世纪50年代初,正是淮剧兴起时,不少苏北剧团南下演出。由于缺少专业布景灯光,荣光辉的父亲便做起了租赁生意。一来二去,剧团索性邀请他北上来淮,专做布景。1954年,为了生计,年幼的荣光辉举家沿运河北上,迁往淮安。这一走,便开启了淮剧的一段传奇。

f2a7041dc5295c029db2bf088497a5c0.jpg

“来淮安,我们全家都住剧团里,从小听剧看演出,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学淮剧,喜欢,只是开始,吃苦,才是常态。荣光辉回忆,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吊嗓子”,“要找一处偏僻水塘边,不扰民,有回音,能听清楚自己的唱腔。”早上6点,练腿更是“噩梦”,压腿、踢腿、倒立,师傅点燃一炷香,香不灭,脚不落,如坚持不住,还要重新来过。

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让荣光辉的淮剧水平飞速成长。8岁初登舞台、13岁出演主角、18岁独挑大梁……寒来暑往,四序迁流,荣光辉在淮剧界声名鹊起。“男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相对来说,我更喜欢武戏,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演着过瘾。”在淮剧《劈山救母》中,13岁的荣光辉出演沉香,导演照顾其年纪小,专门安排了小斧头,可他却人小志大,专挑最大的斧头抡,赢得观众阵阵叫好。

疾恶如仇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多疑冷酷的一代君王刘邦、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吴承恩……多年来,荣光辉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其端正俊秀的面庞、匀称灵活的身段、动听入味的唱腔、路路上套的武功风靡江淮,享誉沪上,赢得了“淮剧第一文武小生”的美誉。2005年,由其主演的新编淮剧《吴承恩》被确定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填补了淮安历史上该奖项的空白。

排精品,演为民。“几十年前,我们淮剧团每年都会下乡演出,清江、宝应、高邮、江都……顺着大运河,一路南下,有时候就在河边搭台,十里八村都来听,很是热闹。”20世纪50年代末,淮安对大运河两淮段截弯取直,荣光辉和同伴们奔赴工地,为河工清唱。运河水滋养的淮剧,又为运河新生添砖助力。

“听众在哪,淮剧就在哪!”作为西路淮剧艺术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荣光辉常将这话挂在嘴上。不因循守旧,改良淮剧,发掘市场价值,在他的主导下,《三请樊梨花》《白蛇传》青春版等一批题材新颖、突出武戏的淮剧被推出,让更多观众走进了剧场。“审美有轮回,正如旗袍重新流行一样,淮剧这种传统曲艺,也必将赢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欣赏。”临近中午,空旷的排练场上,一缕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荣光辉脸上。谈起淮剧的未来,76岁的他,神采依旧,一如初次登台时,聚光灯下的年轻模样……

(来源:淮安淮剧网)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