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剧界三次大会串的一点补充
读了《世纪》2011年第6期刊登的邓小秋同志文章《淮剧界三次大会串》,受益匪浅。欣喜之余,想补充一点材料。
淮剧界在上海的三次大会串的第二次,笔者有幸亲身经历。
那是1960年夏天,江苏省淮剧团首次到上海演出,地点在牛庄路的中国大戏院。出发之前,他们担心在上海演出的上座率问题。因为当时上海已有四家淮剧团:颇有名气的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志成淮剧团、烽火淮剧团和浦光淮剧团。于是他们派人打前站拜访上海的主要媒体。我当时刚到《新民晚报》文艺部不久,文艺部领导李仲源(笔名中原)要我接待。事后我向中原同志汇报,中原又向编委张林岚和总编辑束纫秋同志汇报。他们三位领导很快拍板在第二版发表江苏省淮剧团来沪演出的消息。而这是上海媒体第一家刊登此消息。消息后全团十分高兴,当即打电话表示感谢。
他们在中国大戏院演出的第一天剧目(也叫打泡戏)是《金水桥》,由著名演员、团长张云良(就是邓文所说的“北派”淮剧代表人物)饰演唐太宗,方素珍饰长孙皇后,华美琴饰银屏公主,这出戏本来就很有名气,加上这几位主要演员唱功十分了得,张云良在苏北淮剧观众中被称为“钢喉铁嗓”。于是一下在上海引起轰动,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首场演出的第二天,中原同志亲自撰写的文章《一场激烈的皇室纠纷》在晚报第二版头条位置发表。《新民晚报》有个特点,第二版是文艺专版(其他报纸当时很少有的),如果有好戏,晚报不仅有预告,正式演出第二天就有“昨夜好戏”专栏加以评论,速度之快,在文艺界很受好评。
淮剧界的第二次大会串在九江路的人民大舞台举办,这次大会串很大程度是因为江苏省淮剧团来上海演出获得成功的关系。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家协会等有关方面十分重视,具体策划、组织、安排。从开会研究到排练、演出,从头到尾我都自始至终参加。我当时只有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后刚踏上社会,就碰到这样的好机会,年轻力壮,又有记者的特殊身份,白天晚上都泡在剧团里,和各方面人士混得很熟,得以采访第一手资料。正式会串之前我陆续发表了节目预告,排练散记等。会串当天,又在现场采访了第一只节目《观灯》的主演顾少春,采访了《白虎堂》中杨六郎的三位演员:臧道纯、周小芳和张云良。会串的第二天报纸上发表了张林岚的文章和我的演员采访记。张林岚的评论文章是总编辑束纫秋亲自点将由他写的。几个参加会串的淮剧团的同志们都非常高兴。
当时上海的人民大舞台是档次很高的剧场,淮剧很少有机会在这里演出。可见上海有关部门对这次淮剧会串的重视程度。
顺便说几句,江苏省淮剧团的前身是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后来江苏省在南京成立江苏省地方戏剧院,把这个剧团调到南京去,改名为江苏省地方戏剧院淮剧团,剧院同时还有扬剧团、锡剧团等好几个团。但是,南京的淮剧观众不太多。于是不久,淮剧团又迁回盐城,但名称还是叫江苏省淮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