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的情感表演艺术探析
【摘 要】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淮剧起源于清代中叶的民间说唱形式,之后受到徽戏和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自身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等方面,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淮剧。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从之前的无伴奏高腔音乐逐渐转化为戏曲化、抒情化的音乐体系,因此,淮剧表演中的情感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特色。
【关键词】淮剧;情感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27-01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往往在匆忙的装扮之后,紧跟锣鼓点的敲响而即刻转入舞台人物的情感体验之中。因此戏曲的程式与舞台人物情感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如何将淮剧舞台的人物情感充分表现出来,是每一个戏曲演员所关注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半车老师》和《太阳花》为例,对淮剧情感表演艺术进行探析。
淮剧《半车老师》剧照
一、寻找淮剧剧本的灵魂
一部作品是否动人,关键要看作品表演中是否体现深刻的思想感情。每一个新思想,都是剧本出新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不断对剧本人物、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动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够不断得出新的发现,得到新的思想。《半车老师》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田半车的小学老师的故事,故事因诚信而起,在半车老师号召他的学生们对母校进行改造时,有位得意门生要捐赠电脑教室,而半车老师喜出望外地进城赊欠了几十台电脑,却遇到捐款不到位的事情,而半车老师进城讨捐时又遇到许多尴尬,但最终半车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学生……这个剧本主要揭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中,诚信是一个重要和根本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名人、企业家等等却常常因为“诈捐门”的问题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这部淮剧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提出重塑诚信、呼唤良知的社会使命,也是剧作家贯穿在整个剧本中的思想核心和灵魂。通过挖掘剧本的灵魂,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剧本主题,从而成功塑造和表现半车的人物形象。
二、凸显淮剧角色的特征
在情感表演艺术中,角色的性格特征是体现鲜明艺术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半车老师》的淮剧表演中,半车老师的人物性格就是在不断的冲突和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在熟悉剧本结构组织和情节运用的前提下,通过唱、念以及做、打等艺术形式,将人物性格特征有血有肉地发挥出来。例如,在智审衣柜的戏中,当半车老师发现假装出差的焦浩运(半车老师的得意门生,答应捐电脑教室的人)与自己的妻子卫鸿在自家的套房里,而卫鸿竟将焦浩运藏在衣橱中时,田半车如坐针毡、大惑不解却仍然履行老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职责,借此机会对焦浩运进行“再教育”,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发自肺腑地对着衣柜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这种唱法不但发挥了传统戏曲程式的创新性,而且运用“体物赋情”的方式体现了以情感人的艺术。将剧本中不见于文字的潜在主体挖掘出来,转化成人物的神情和意态,从而将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丰富多彩地体现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之外深远的社会内容。
淮剧《太阳花》剧照
三、扣紧淮剧情感的脉搏
在戏曲表演中,只有紧扣情感的脉搏,才能够运用表演技巧将舞台人物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演员只有切身体会并领悟到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才能够将人物情感用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的表演表现出来。《半车老师》主要体现了半车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大爱情怀,它的每一次情感跳动都离不开这个中心脉搏。从一开始老村长劝说田半生进城索要捐款时,田半生觉得身为教师,向学生要钱有辱身份,后来村长打算带领众乡亲去上门要捐款,田半生不想影响学校的经营,就劝说老村长要在“家里解决家里事情”。而在半生进城之后,人物内心情感也在不断变化,从内到外、从低到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情感变化。例如戏中第四场当田半生与十年前的师生恋对象玉秀重逢时,却自责自己有非分之想,并提醒自己不能分神。当半车知道自己的总统套房消费情况时,内心涌出强烈的负罪感,在表演此时的人物情感时,既要将人物“晃悠悠、晕乎乎”的“半醉半醒、且悔且恨”的自责状态表现出来,又要将主人公对玉秀的内心独白反映出来。
四、渲染和处理局部气氛
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舞台的气氛渲染和处理对淮剧情感艺术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在淮剧《太阳花》中,主要通过“简”而“实”的灯光设计,以单纯、清晰却有力度的灯光来表现出朴实无华的苏北水乡景色。其次,对于淮剧的场面处理,要根据大场面和小场面的不同特色来进行相应设计,例如小场面要突出其朴实无华的灯光,而大场面则可以运用相对单纯的、夸张的光来渲染情绪和情感。最后,运用灯光来进行局部场面气氛的渲染。通过多台电脑多角度、多灯位对人物的造型进行烘托和渲染。对开场小演区进行特殊灯光控制,对每个重点戏进行重点刻画和烘托。例如《太阳花》中大姑教子和送子的场景、大姑杀子的场景,可以通过粉色和橙色次第投放的形式烘托出大姑的人性美,将人物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俊鸿.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的艺术风格与成就[J].艺术百家,2010,(6):12-13.
[2]吴艳.淮剧“两个中心”分布格局及其成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1):10-11.
(本文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