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小生的表演特点与技巧运用

艺术化处理是戏曲表演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有利于营造如梦如幻的表演情境,还能用诸多艺术语言传递信息,如舞台布景、肢体动作、音乐、唱腔等,继而利用信息传导媒介增强表演的共鸣性。在艺术化处理中时代审美观念支撑着表演,这就需要演员既保留戏曲的韵味,又要加强二度创作,使戏曲能在新时代富有生机活力。然而,有些戏曲表演者却存在重程式、轻创新的问题,这并不利于充分彰显角色的艺术魅力,还会阻滞戏曲与时俱进。基于此,为使淮剧得以不断发展,探析小生表演特点及技巧应用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淮剧小生的表演特点与技巧运用

一、淮剧小生表演的艺术价值

表演是我国戏曲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西方戏剧艺术以导演艺术为核心,而我国戏曲艺术集音乐、舞蹈、唱白、表演等艺术要素于一体。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戏曲艺术之灵魂。淮剧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其表演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以塑造青年男性形象见长的小生行当,其表演艺术将直接影响戏曲情节的进展、氛围的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淮剧艺术的感染力。从淮剧小生自身的表演艺术来看,其重在体现出人物形象、情感的独特性,这是区分角色行当的重要标志。同时,淮剧小生表演能够全面提升剧种风格。如淮剧周派创始人周筱芳在《红楼梦》《白虎堂》《珍珠塔》中扮演的贾宝玉、杨延昭、方卿等形象是那么飘逸潇洒,人物刻画的效果入木三分。淮剧小生表演技巧一直在与时俱进,吸纳不同剧目表演形式后获得创新化发展,通过淮剧小生的表演可以使剧目风格质朴、天然与生动。此外,淮剧小生表演可以展现出淮剧的文化意蕴,采用技术性方法将淮剧的写意特点、民族文化、民族情怀及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推动淮剧迈上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从淮剧小生表演与其他角色行当的配合来看,角色行当间的协同及交互使得淮剧故事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向受众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体现出剧目情感的层次性及情绪的递进性,更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带给受众以身临其境般的欣赏体验,显著提高淮剧艺术的感染力及吸引力。

二、淮剧小生的表演特点

第一,以情感人。淮剧小生在表演中具有人物的独特性,扮相格外俊美,吐字极其清晰,念白更是神采飞扬、余音绕梁,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份地位、内心感受、外在行动。情感是助推其完成表演任务的主要动力,在塑造人物时要强调“以情感人”,将存在于剧目内的人物转化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达到角色人物更为立体丰满的目的。第二,和谐统一。淮剧小生在表演中需与其他人物相互映衬,这与淮剧创作观念转变及戏曲艺术形式具有包容性有关。人物互为依托可展现戏曲内容的复杂性,使表演更加和谐统一。如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在现代戏《爱情的审判》、传统戏《卖油郎与花魁女》《刘贵成私访》等作品中都有很好的诠释。淮剧小生通过表演在塑造个性化人物的同时衬托其他角色,并助其他角色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淮剧在改编时引用小说、历史背景、真人真事,复杂的剧情让角色交织在一起,小生通过虚拟化、戏曲化、程式化的处理得以增强表演内容的艺术性,与其他角色行当交相辉映,采用协同的方式体现出整体的和谐美感,共同完成故事的诠释、情感的推动及信息的传递。第三,使用方言。淮剧小生表演使用方言与淮剧以江淮官话为主有关。淮安等地的方言亦在淮剧表演中经常出现,通过戏曲化处理使方言悦耳动听、四声分明、发声纯正且相对稳定,因为本地方言词汇量较大,所以利于淮剧小生基于语言艺术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优质艺术形象,增强小生角色的感染力及吸引力。不仅如此,方言的运用使得淮剧小生表演更加凸显出地方文化特色,让淮剧艺术独树一帜、风格独特[1]。

三、淮剧小生表演技巧

淮剧小生表演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予以分析:一是大小嗓相结合。借鉴京剧及其他传统戏曲声腔、韵味等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增强嗓音的自然性,还要突出方言特点,大小嗓转换不露痕迹,同时吐字发音细腻纯正,在演唱时使用修饰音,采用润腔技巧对嗓音、音色进行润饰与调节,让嗓音及音色更加契合人物形象的特点,打造出视听一体化的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空间,并组合不同唱法以增强淮剧小生表演艺术效果,以此为戏曲情节变化、处理角色给予支持。二是发声方式科学。小生声音较为宽厚,发声系统处于松弛状态。在表演中声音“外松内紧”,一方面保障行腔流畅、气息充足连贯、声音流畅自然且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加强共鸣,让声音具有穿透力,使表演能事半功倍。如淮剧小生名家筱云龙在扮演《枪毙柏文龙》中的柏文龙、《苏秦六国》中的苏秦、《打金枝》中的郭暖、《方卿见姑》中的方卿、《樊梨花》中的郭暖、《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秦香莲》中的陈世美等角色时,其扮相英俊,嗓音较低。在表演中小生双肩自然下垂,两肋如弹簧般张开并吸入充足的空气,待发声时增强胸腔、鼻腔、头腔共鸣,使其声音更加优美且具有多变性,为演绎文武小生、武小生、文小生等角色提供条件。三是吐字清晰,发挥唱词抒发思想感情的作用,同时用角色情感驱动表演。小生在表演中注重字尾、字头、字腹的关系,使用固定模式唱出韵母、声母,演唱时既不能将字“咬死”,又不能很快唱出字头,要在诠释每个字时找到共鸣点,在此前提下打开字腹,合理控制字腹过渡或延长时值,还要提高归韵的自然性,继而将字尾、字头、字腹结合在一起,落实清晰吐字的表演目标。四是充分利用行腔技巧,熟练驾驭“抑扬顿挫”,用行腔表现出角色的情感,行腔艺术化处理受演员呼吸、心理状态、吐字发音、演员之间的配合等方面影响,这就需要淮剧小生夯实表演基础,在舞台上融入戏曲情境,根据表演需要使用行腔技巧。

淮剧小生表演技巧强化的要点有以下几个:一是借助“四功五法”诠释人物形象,保障各种唱腔能灵活运用,掌握十字句或七字句的演唱方法,还要跟随唱词的变化寻求突破,在不改变淮剧小生艺术特色的前提下使用“四功五法”增强表演的艺术性。同时要注重多种调式的结合,结合不同剧目调节演唱方式,在有效分析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增强演唱的适宜性及科学性,让小生表演更加符合剧目要求。二是程式化表演不可荒废,这是保留淮剧小生表演意蕴的关键。程式化表演是淮剧小生表演艺术在长期实践及与时俱进中保留、形成的,相对固定但具有个性特色的表演方式、表演规程,需表演者对程式化动作加以提炼与钻研,在反复实践中形成一套规范动作,如圆场、整冠、起霸等。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时尚元素,采用传统与现代并举的方式塑造不同的小生形象及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够使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经久不衰。三是凸显淮剧小生表演的舞蹈性,关注表演与旋律、唱词、伴奏器乐的关系,在此前提下给观众带来“无处不舞”的艺术体验,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诠释人物情感,向受众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生动诠释淮剧的内容及内涵,还可根据舞蹈动作推动剧情发展。四是在戏曲虚拟化呈现这一点上做文章。通过骑马、上下楼梯、开关门等虚拟表演增强戏曲的故事性及吸引力,还可有效弥补舞蹈动作、唱词等方面人物塑造及剧情推进的短板,同时赋予淮剧想象力及表现力,打造出基于现实但超越现实的淮剧小生艺术空间,继而使淮剧小生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生动[2]。

四、淮剧小生表演发展趋势

淮剧小生表演在新时代需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审美发展趋势做出调整,增强淮剧戏曲艺术的传承性与发展性,淮剧小生表演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予以分析:一是从主旋律人物中吸收创作养分,在淮剧小生人物塑造中展现时代气息;应用现代化的舞台表演技法,加之以时代主题为核心进行艺术创作,使淮剧小生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时代风貌,达到增强表演共鸣的目的。二是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以陈德林为例,注重改良淮剧小生传统唱腔,使生腔更为柔美。虽然在改良之初承受较大压力,但陈德林秉持通过舞台表演检验改良成果的原则,顶住非议立足舞台逐步完善,从歌剧、沪剧、评剧等剧种中借鉴表演经验,探索与戏剧音乐深度合作的出路,改良过的老淮调、小悲调、自由调一时风靡大江南北。陈派唱腔满足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期待,使淮剧生腔艺术表演更具群众性,这为助推淮剧与时俱进提供了有利条件。淮剧小生表演推陈出新需要千万个“陈德林”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揣摩台词、唱腔、旋律、韵味,在表演技艺炉火纯青的前提下寻求创新。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塑造完整的小生形象。例如在器乐伴奏中可引入电子乐,在舞台布景时有效使用灯效,还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舞台,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淮剧小生表演的可视性、震撼感,为淮剧小生艺术表演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达到用现代化技术助推淮剧小生艺术表演与时俱进的目的。四是以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淮剧小生表演水平,提高淮剧小生表演时对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处理能力,使表演得以雅俗共赏,能在学校、公园、社区等舞台上大放异彩。淮剧小生要肩负推广表演艺术的重担,在新时代可利用融媒体“讲好淮剧故事”,使淮剧更有“热度”,吸引更多人关注淮剧及淮剧小生;要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展开艺术研究活动,在表演实践中注重研究成果的迁移运用,使研究成果成为表演艺术升级迭代的动力。五是未来淮剧表演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据一席之地。指引人们从小了解并学习淮剧小生艺术表演特点及技巧,在了解淮剧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能更为系统全面地解析小生人物形象,提升民众审美水平及艺术修养。这对淮剧流传推广有利。淮剧小生表演更能增强共鸣,获得群众支持,继而实现助推淮剧小生艺术表演良性发展的目标[3]。

综上所述,淮剧小生表演特点鲜明,这与其用方言演唱及角色人物具有独特性有关,在表演中借助“四功五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表演具有程式化及舞蹈性的特点,继而助力淮剧小生在刻画立体人物的同时抒发思想感情。未来淮剧小生表演将围绕主旋律塑造更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在表演中融入时代气息,积极改良传统唱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表演能力,达到“讲好淮剧故事”的目的,加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将使更多民众能深入了解淮剧小生,在民众艺术审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助推淮剧小生艺术表演与时俱进。

注释:

[1]汤艳赛:《谈淮剧小生的唱腔及表演艺术探索》,《戏剧之家》,2016年第1 期

[2]高三同:《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研究》,《戏剧之家》,2015年第19 期

[3]高三同:《淮剧小生的唱腔及表演艺术思考》,《戏剧之家》,2020年第12 期

(本文作者:邵洪良;文章来源:《剧作家》2023年1期)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