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淮剧《忠烈门》——由新创传统戏想到的

不得不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很喜欢对传统戏进行改编新创的人,原因不外乎几点:一、大多传统戏对于热衷该剧种的老观众来说,均是耳熟能详的,那么就要求创作者用现代人的视角或者审美有新意的阐述;二、如何传承并发展观众所喜欢的情节或者唱段,包括对传统戏原有的主旨、人物定位、风格、音乐等等的传承和发展;三、对于以往新创的传统戏剧目来看,让观众欣然接受并认可的不多,甚至还存在“吃力却不讨观众好”的现象。 

我为什么写淮剧《忠烈门》——由新创传统戏想到的

然而,新创、改编传统戏无疑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面对的课题,毕竟戏曲舞台上除了原创剧目、复排经典剧目外,还需要大量的传统戏新编。 

新编经典淮剧《忠烈门》的剧本历时两年修改打磨,它讲述了宋王在幽州为辽军所困,命人去杨家搬兵,杨继业在佘太君的劝说下,放下了被宋王罢官的不快,率众儿郎出征。金沙滩双龙会一战,杨家将死伤惨烈,杨继业被困两狼山,碰碑而亡。佘太君悲痛欲绝,发誓要驱赶辽寇。十八年后,杨宗保率军抵御辽军,被辽围困。佘太君率儿媳女儿等人出征。辽邦偷袭,先行官等人被佘太君所擒获。这先行官不是别人,正是十八年前失落番邦、如今已是辽国驸马的杨四郎,母子相认,佘太君又喜又悲。谁知,杨四郎不愿随母回到宋国。佘太君约萧太后和谈,在大是大非面前,佘太君为了大宋和百姓,忍悲痛立斩杨四郎,击退辽军,解了杨宗保之困,大获全胜而凯旋。 

《忠烈门》参照了1963年上海淮剧团演出的淮剧传统戏《佘太君斩子》(以下简称《佘》),除将“斩子”的经典情节得以保留并发展,其余部分包括“出征、撞碑、噩耗、练兵、接印、挂帅”均是我重新结构和选材的,主要是因为《佘》剧剧情冗长,线索纷繁,已经完全不能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然而“斩子”这一情节在我看来却十分具有淮剧的特点,必须传承下来。记得筱文艳老师有一出代表剧目,即《女审》,后来还被拍摄过电影,在淮剧史上至今仍然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女审》与其他剧种的角度不同,从秦香莲审问、斩杀陈世美的视角去演绎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为广大的淮剧戏迷喜爱,其中的唱段至今仍在传唱。在我看来“斩子”与《女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佘》剧是淮剧“徐派”的作品,当年由“徐派”创始人、著名的老旦徐桂芳主演佘太君。当初我在选择传统剧目时,秉着传承“徐派”经典的初衷,在阅读了大量徐派作品之后选定了《佘》剧。唯一顾虑的是,《佘》剧的结尾是佘太君斩杀亲生儿子杨四郎,这与京剧《四郎探母》的结局完全不同,况且京剧的杨四郎影响深远。那么,今天我再来新创《忠烈门》时,观众是否能接受佘太君斩子呢?这是我最大的担心。于是,对照当年的《佘》剧,我对佘太君和杨四郎这两个人物重新做了定位和梳理,这才有了《忠烈门》。 

首先,《忠烈门》中所塑造的“杨四郎”并不是简单的“归降辽国”,相反,他是复杂的,他对于母亲怀着深深的愧疚,当年金沙滩一战他失落辽邦,娶下公主,但一十八年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杨家人,他既恨宋王的忠奸不分,致使杨家死伤无数,也曾经想回宋,却无奈放不下公主和年幼的孩子,他渐渐发现自己已不是从前的杨四郎,甚至为了保全现在的家庭,他选择了帮助萧太后攻宋,围困了杨宗保,因为他知道家国终究是回不去了。这是对《佘》剧所塑造简单叛国投敌的杨四郎的一个重要发展。 

于是,若是将淮剧《忠烈门》与京剧的《四郎探母》作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忠烈门》中杨四郎与佘太君十八年后母子相见时,他首先否认自己是四郎的事实,在佘太君的感召之下,一番矛盾、纠结过后,他终于承认自己是四郎,而京剧中他则是盗取令箭、不顾一切地快马加鞭赶至宋营探母;《忠烈门》中的杨四郎十八年来受到萧后重用,他围困了杨宗保和母帅,与宋军为敌,终于铸下大错,而京剧中四郎未有领兵围宋,更无有半点忤逆;《忠烈门》中的杨四郎在夜袭母帅被俘,面对母亲的眼泪和心痛,内心饱受煎熬,无奈地声声叫“娘”,他最终面对母亲“斩子”的决断,坦然面对生与死,而京剧中四郎则是冒着被萧后斩杀的性命之忧,也要见上母亲一面的孝子,最后依然返回了辽邦。同样,《忠烈门》剧中的佘太君又不相同,她是一个大忠大义大仁大爱的母亲,她与四郎母子相认后,即苦苦相劝四郎与她一同归宋,向宋王请罪,在遭到四郎的断然拒绝后,她识破萧太后欲救四郎暂时退兵的权宜之计,为了替大宋除去萧太后身旁的得力大将杨四郎,她不得不“为大家舍小家”――含泪斩子,这样伟大的母亲自然与京剧中的“佘太君”截然不同。 

我相信若是将这样情感真切、细腻的佘太君和杨四郎塑造到舞台上,观众是完全能够接受的,毕竟杨家将的故事并非是历史,而是传奇故事,很多人物在历史上并未真实存在过,京剧《四郎探母》则更不是历史剧,只是众多艺术版本之一。 

其次,之所以说《忠烈门》的创作属于重新结构,是因为该剧从“佘太君”这一女性的角度全面而独特地刻画了一门忠烈的杨家将的众生相,这在戏曲舞台上尚未有过。戏的一开始是宋王被辽寇困于幽州城,命人去杨家搬兵,而此时的杨继业已遭贬,是佘太君劝说他出兵救驾;金沙滩一战,她痛失丈夫和众多儿郎,却坚强地将杨家支撑了下来,又在十八年后杨宗保被辽围困,她接下帅印,带领女儿儿媳出征抗辽,当她面对十八年未曾回宋归家的杨四郎时,她从初见儿子时的满心欣慰,继而转为痛心疾首;最终,在国与家,是与非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大义,用杨老令公的金刀挥泪斩四郎…… 

该剧所传达的精神内核是我想写的,它虽是古装戏,但却充斥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杨家将的“忠孝节义”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美德吗?杨家将“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支撑我们民族五千年的脊梁吗?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思想不正是当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该、更不能淡忘的吗? 

我为什么写淮剧《忠烈门》——由新创传统戏想到的

在《忠烈门》中,佘太君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在击败萧太后凯旋时说了一段台词,一段结束全剧的台词,那便是“杨家祖训”――“生乃大宋臣,死亦大宋魂,忠烈杨家将,一门尽忠良!鞠躬尽瘁,赤胆忠心,忠贞不渝,精忠报国!”这段台词引来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因为无论是哪朝哪代,我想,这都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的! 

再次,上海淮剧团已经有二十余年未演出《忠烈门》这样文武并重的传统戏,与“淮三班”相隔了整整三十余年招收的“淮四班”是剧团的新生代演员,对剧团的未来十分重要,全班33名学员集体亮相于《忠烈门》。由“淮三班”的老演员们手把手地口传心授,真正做到了淮剧艺术道路上的“传、帮、带”,通过传统戏的排演尽快地培养淮剧的接班人。 

此外,我认为观众在剧场中的反应是检验好戏与否的重要依据,早在《忠烈门》尚在排练之时,不少戏迷便来到了排练厅观看,每排练一场,他们都会给予演员最热情的掌声。有两次他们看完排练就拉住编导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就盼着上淮能排演这样的能文能武、擅唱擅做的徐派经典剧目,杨家将的题材我们已经盼了好些年!”观众的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 

令人欣慰的是,在《忠烈门》演出当晚,观众的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场面出乎意料的热烈。当看到杨老令公撞碑、佘太君悼念亡夫两场时,坐在我边上的观众在默默地抹泪,就连第一次走进剧场观看淮剧的记者都在她的微信中这样写道:“这出淮剧节奏之快,故事之生动,群众基础之强,叹为观止啊。” 

最后,我由衷地感谢我们的团队,无论是出品人、制作人、导演、作曲、主演,还是乐队、舞美、灯光……我感谢台前幕后一百多位同仁的共同奋战,感谢他们放弃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日没夜地排练了两个多月。我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我们会踏踏实实地打磨《忠烈门》,打磨出一台观众想看、要看、追着看的淮剧!

(本文摘自《上海戏剧》2015年第2期)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