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淮剧团简介

1954年7月,中共建湖县委批准成立建湖县淮剧团。由吴济良领班的新艺淮剧团和陈汝香领班的胜利淮剧团合并而成,演职员有75人之多。主要演员有吴麒麟、孙兰萍、周桂珍、孙红霞、石麟童、刘开成、吕其谦、周根福、赵中才、孙建泉、刘海云等。团里还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共青团和工会组织。

剧团成立初期主要唱幕表戏,继而演出半幕表半实台词的传统戏或连台本戏,经济分配采取拆帐制。1956年起,县委、县政府陆续为剧团调进编剧、美工、行政事务等人员,演出才逐步改为文本戏,定腔定谱,并开始用幻灯字幕打出唱词,经济待遇也转为工资制。

建湖县淮剧团从建团开始,一直能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中心任务,不断创作上演新的剧目,演遍了大江南北。“文革”前为止,共上演淮剧100余台,其中大型现代戏就有20余台,如宣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未婚妻》,反映合作化时期农村生活的《社长的女儿》、《李双双》,支持非洲人民反美斗争的《赤道战鼓》以及歌颂英雄模范人物的《王杰》、《雷锋》、《焦裕禄》等。这些戏紧贴时代主题,反映火热的生活,收到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效果,为观众所喜爱。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知名演员有周桂珍、石麟童、刘开成等。

1966年“文革”开始后,文艺事业遭到摧残,剧团无法演出。1968年底,剧团终被撤销,演职员工全部下放到位于颜单镇的县“五七”农场劳动,后又相继分至县农机厂、县轧花综合厂(上冈)、县农具厂、县粮食局等单位工作。

1974年10月,建湖县革命委员会决定重新恢复组建建湖县淮剧团。以原淮剧团青年队成员为主,抽调部分县“三代会”宣传队和农村文艺骨干组成。首演的剧目是移植于京剧的《盘石湾》,演出相当成功,受到广大干群的好评。

建湖县淮剧团恢复组建以来,上演了由本县编剧人员创作的剧目80余台,而且一半以上是现代戏。其中《如何不如何》、《贾干事下乡》分别参加江苏省第一、二届淮剧节,均获剧本、演出一等奖;《野狼谷》、《陆秀夫》参加省第三、四届淮剧节获得演出、剧目奖。2006年1月,新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剃头匠与理发师》参加第五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和另外7项14个大奖。该剧于2007年参加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和其他8项12个大奖。2008年该剧入选江苏省2007-2008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又和警示淮剧《浪淘沙》一道,在2008年双获盐城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戏《良心》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决赛获二等奖。在历次市新剧目调演中,参演的剧目所获奖项均名列前茅。1982年,《卖蟹》出席江苏省新剧目调演并获优秀演出奖,该剧本还被收编为省戏剧学校的教材。1985年,《公公做媒》获江苏省优秀现代戏演出“百场奖”。1987年,江苏省电视台将《卖蟹》、《公公做媒》拍成戏曲专题片播映。1996年,《冲天鸟》获盐城市新剧目调演演出一等奖和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在全国被多个剧种移植演出。据统计,建湖淮剧团先后共有10多台剧目被各级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还灌制唱片、摄制光盘四十余部。1990年,中央、省、市电视台在建湖联合摄制《淮剧演唱晚会》与《淮剧折子戏精选》,作为国家对外交流的文艺精品。与此同时,团里还涌现了备受里下河淮剧观众赞誉的“一生三旦”戴建民、刘素华、王锦宜、秦玉莲以及国家一级导演王友理。省、市报刊、电台对此均作过多篇报道。

目前,建湖淮剧团共有演职员工32人,个个朝气蓬勃,人人充满活力。沈加秀、崔承凤、何敏星、李志芬等年轻演员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剧团坚持“以淮剧为主”的路子,每年演出250场左右,足迹遍布市内外和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地。剧团还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积极送戏到基层社区、工厂和农村,为经济社会建设和淮剧事业的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2006年,剧团被评为盐城市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省委宣传部奖励流动舞台演出车一辆。江、浙、沪演出洽谈会组委会又授予剧团“重合同、守信誉先进单位”的称号。2006年、2007年,剧团连续两年获盐城市“政府文艺奖”,2008年又被评为盐城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