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1、编写适用活课本

淮剧进课堂首要任务是编写适用的活课本。课本的编写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将淮剧的基本曲调和名剧精品唱段编写成小学音乐校本教材,寓知识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炉,既使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又使音乐教学增加活力。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走进淮剧》音乐校本教材,内容来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及身边的鲜活事例,采用综合版本、分块编排,适用于选教、选学、选演,既丰富了淮剧的内涵,又增强了教材使用的灵活性、适用性、价值性。为了利于淮剧主调的传承和吸收其他剧种精华,我们在淮剧校本教材中精选了数十首淮剧三大腔系[淮调]、[拉调]、[自由调]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的经典唱段,并制作成配套的音响资料,作为欣赏与演唱内容。实践证明,因地、因校制宜编写戏剧活课本,使戏剧教学出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2、开通课堂主渠道

淮剧进课堂要想出效果,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我坚持每周安排一节淮剧课,把淮剧引进课堂:一是总结出淮剧教学“六结合”的教学原则,即通过“结合方言,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结合提高”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准确熟练地学会音乐教材上的曲目,而且能用淮剧唱腔来演唱曲目。二是成功地构建了鲜活灵动的淮剧教学课堂模式:①“主题性实践活动模式”。即活用三年级音乐教材,积极开发教材资源,按单元主题构建了音乐实践活动课堂模式。让音乐融于生活,让学生主动体验,用鲜活的模式诠释了生命音乐的本真。不仅为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提供了较好的范式,而且为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建构了科学适用的基本模式。②“主动唱演教学模式”,主动唱演的音乐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引唱――欣赏美,自唱――感受美,评唱――表现美,演唱――创造美”的四唱模式流程中,积极主动地体验、创新。享受音乐的美妙。③“淮剧教学三唱模式”,即“借助放音范唱――趣学,运用放音伴唱――巧学,依靠放音演唱――活学”的三唱模式。用录音带和光盘帮助音乐老师解决教学困难,使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爱学、会学、学会淮剧唱段。

3、沟通课外多条线

淮剧引进课堂。不光是靠课堂教学,还要沟通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来练习、巩固、提高淮剧教学。如观看名家精粹感化内悟;在课外聘请艺人传艺指点;利用少先队广播站开设淮剧欣赏专栏;每年“六一”举行汇演,建立班、校级淮剧兴趣小组,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去训练学生,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虽说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名家,但学生对传统淮剧的价值和审美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就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淮剧教学。

4、搭起社会大舞台

戏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应从多方面去激发学生学习淮剧的兴趣。每年“六一”、“十一”、“元旦”以及“文化艺术节”,我都组织学生排练淮剧节目在校园与县城公园广场演出,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又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为他们搭起社会大舞台,有效地促进其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文来源:《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淮小戏
文章标签: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