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练好内功 ——访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

淮剧主要流传于苏北盐城、淮安地区,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唱腔有的高亢激越,有的委婉细腻,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苏省淮剧团为江苏省主要的淮剧艺术团体,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一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

记者: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作为戏曲工作者和院团长,请谈谈您的体会和感受。

陈明矿:在戏曲界有个说法:这就像是春风一样。我们的工作得到认可后,其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整个社会对文化工作、戏剧工作的关注度提高,观众反响热烈,演职员的热情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记者:您感觉到近年来政府对戏曲院团提供了怎样的支持,院团自身有何变化?

陈明矿:自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在剧目建设、团队建设、政策调整方面,省、市各级文化部门对舞台艺术特别是对地方戏曲,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江苏省《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若干意见》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文化厅推出了舞台艺术作品重点投入项目,通过厅市合作的方式,做到“奖勤”“促优”,一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脱颖而出,让我们看到了方向与目标。

江苏省淮剧团注重剧目的影响、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注重区域的流广性,这也是剧种的标志。像淮剧,作为江淮地区的地方戏,也同样流行于江苏的无锡、常州以及上海、安徽的部分地区。而从艺术特点上来看,淮剧曾与徽剧、京剧同台演出,其唱腔、表演和剧目等传统戏剧内涵丰富。对院团来说,有了政府拨款,我们就有了项目经费、技术经费、非遗传承经费、演出补贴,因而职工收入、演出场次、演出剧目的质量以及后备人才培养都上了一个台阶。同样也因为资金的投入,演出场次明显增加。机会是留给前期有准备的团体,我们顺势而为,淮剧《小镇》、《祥林嫂》展示的平台也不一样了。

记者:当前戏曲发展迎来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您将如何带领剧团苦练内功,在当今多元的市场中谋求发展?

陈明矿:在院团建设方面,文艺表演团体管理上多种体制并存。从团队来说,无论什么体制,都要保证正常的运营经费和剧目的生产经费,都要有院团自己的一套运营管理体制。一团一策,每个团队有共性但更多是个性。我们的院团是综合团里80多个人每个人的情况——年龄结构、业务水平、队组之间差别而量身定制的管理运营的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去,想唱戏的就让他去唱戏,素质高的、会管理的让他去管理,本本分分、勤勤恳恳但不能演戏的,可以让他做文秘工作、网络宣传、服装。每个人总有一技之长,要找到每个人所适合的岗位。

尽管我们院团人员身份是事业身份,但院团的管理模式纯粹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职工工资不是按照档案工资发放,而是根据业务考核来评判。我们的拨款投入方式由原来的人头经费变成现在的项目制,演出一场的经费包括技术经费、排戏经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以及演出场次补贴。现在院团人员干劲十足,即使是零下4度的天气里演出,院团也没有一个人会打退堂鼓。在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下,我们团队运营已进入比较令人满意的状态。

江苏省淮剧团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建团以来,经过张云良、方素珍、华美琴以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原盐城鲁艺六二届艺术骨干等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拥有了雄厚的剧作资源和丰富的戏剧文化传统,奠定了剧团发展、传承创新的坚实基础。剧团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良、裔小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多名。剧团先后排演了一系列在全国和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剧目,其中《金水桥》、《舍妻审妻》、《打碗记》等剧目在全国和全省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得多项奖。

陈明矿 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盐城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江苏省淮剧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江苏文华奖获得者。师从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曾主演过《小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大戏。

(记者:王炜,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