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人写的、泰州人演的淮剧《板桥应试》,绝对值得仔细欣赏

戏剧《板桥应试》

泰州人写的、泰州人演的淮剧《板桥应试》,绝对值得仔细欣赏

戏剧《板桥应试》的创作是从1998年开始的。1998年4月泰州市剧目工作室吴双林同志携《板桥奇情》剧本初稿,参加市文化局“1998年泰州戏剧生产规划会”的剧目研讨。当时《板》剧尚为雏型,但它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深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文学性及精巧的戏剧人物结构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和肯定。

泰州人写的、泰州人演的淮剧《板桥应试》,绝对值得仔细欣赏

泰州市淮剧团的前身是上海市合义淮剧团,于1956年调至泰州,先后走出了王少春、陈德林、黄素萍、陈澄、韦锡锋等知名表演艺术家。2004年,剧团携精品剧目 《板桥应试》赴上海演出,深受好评。 

《板桥应试》中,陈德林的一段“板桥三哭”,在把握人物特定环境与情绪的基础上,将“陈派生腔小悲调”唱得一波三折,丝丝入扣。

淮剧《板桥应试》视频资源在线欣赏:

《板桥应试》上海座谈会记要(2000年10月30日9:30上海文艺宾馆)

赵荣静(《上海戏剧》主编):现在研讨准剧《板桥应试》,请发言。

袁雪芬(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看了戏我非常激动。整个戏只有四个有名字的演员,但演员少,舞台上的戏却不小,戏剧性很强,观众要看。我首先感谢编剧。这个戏写得好。我看戏很冷静,爱挑刺,对自己也一样,有时看戏又很激动,是演员特性。这次看戏,开始也很理性,后来感情就被打动了,不断说“好!好!”剧中这个郑板桥是平民的,演员陈德林表演也是贴近观众的,整个戏凸现平民化创作方向。通过“三哭”,展示出人物悲剧性格。感谢作曲,每段都淋漓尽致。还要感谢导演,把戏导得这么好看。三四个演员就使舞台这么闹猛,我还没有见过。上海舞台是为所有艺术家准备的,要相信你们自己的力量。上海戏剧界十分挑剔,没有私心,好戏都会给予客观评价。今天编剧没来,上海越剧院要向他约稿。

卢昂(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导演):这是个“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从编剧到表演,都很地道,也老到,非常佩服。我喜欢醉酒后的那几段唱,唱是淮剧优势。舞美要改进。

吴兆芬(上海越剧院一级编剧):戏很有感染力,编剧很老到。唱词好,充满文学性,又有人物,我很佩服。叙事行云流水,又是写意的,刻画人物细致,又是工笔的。戏好看,文人很欣赏,老百姓也喜欢。本子很有戏剧性,具有平民性,真情,真意,真趣,戏与观众之间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有人格力量在内。

夏写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是平民化的,有民间文学的感受。这个戏中的郑板桥是老百姓心中的活生生的郑板桥。这个戏是近年来新创剧目中屈指可数的好作品。就淮剧而言,也一改乡土味醇厚的风格,增添了高雅之气。

王涌石(上海京剧院艺术主任):以前先看报再看戏,感觉不象报上写的那样好,这次相反,戏比报上的文章好一大块,是近几年看的戏曲中数一数二的好戏。编剧可以说是大手笔。用的是大写意手法,“三哭”有震撼力。文人写的戏转折困难,现在处理自然。整个戏在继承与出新,通俗与高雅的结合上很出色,乡土气与书卷气融为一体。陈德林有技巧有功力,是难得的好演员。

陈惠钧(上海淮剧团编剧):戏很过瘾,可看性强,此剧把郑板桥人物精神世界提高了,又有丰富意韵。陈德林对唱腔有贡献。

高义龙(上海艺术研究所学术室主任):对这个戏的体裁很感兴趣。这个戏重要的一点是有风格,有特色,有品味,对人生有感悟,通过人物动作表现了出来。这个郑板桥既有文人气又有泥土气。塑造人物分寸感较好。演员整体素质很不错。

张泽纲(上海广播电视局艺术室):最近看了外来的不少戏,这个戏看了可用两个字形容:完满。剧情是创新的,表演是传统的。情节清新,我很欣赏。戏把郑板桥的人生态度哲学思想和面对的人生环境结合得很好,分寸感很强。这个戏是一流的,不是第一也是一流,简直无可挑剔。戏的悲与喜结合得很好。曲终人不散。谢幕时可见观众对这个戏这个团的热烈欢迎态度。

黎中城(上海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编剧):此戏立意不凡。有的戏立意太不凡了,就反而会孤芳自赏。这个戏平易中见深刻,文学品味很高,关键是做到了雅俗共赏,既不很“水”,又无须“查字典”。

蔡正鹤(原上海文化局副局长):这个戏提供了另外一条路子,不贪大求洋也一样能让人很感动。这是好剧本的作用,是优秀演员的功劳。

李涵(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上个星期川剧《金子》受欢迎。现在这个《板桥应试》只有四个人,也演得很好,我很激动。你们征服了上海都市的观众。这个戏很懂文化的价值。戏这么受欢迎,对它的宣传不够。戏曲还有生命力吗?看了这个戏,有了信心,观众都看得疯狂了。好久没有看到既受普通观众欢迎,又受我们戏剧圈子欢迎的戏了,此戏应引起领导重视,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文化泰州编辑小文整理发布。)

责任编辑:淮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