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舞台艺术需重视市场研究
舞台艺术是文化工作一块不可或缺的内容。多年来,各类文艺团体为社会和人民创作出一大批让观众叫好的精品。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曾经辉煌的舞台艺术表演的身影正在演出市场上淡化,报纸、电视、电台关于舞台剧演出的信息也逐渐萎缩,出现了某些剧目“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最高目标,仓库是最终归宿”现象。
刍议戏曲发展的出路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从而陷入一蹑不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日益冷落。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负担沉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后继无人;剧种锐减,失传严重;获奖剧目备受冷落等困境。通过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戏曲才会发展,就有出路。
新旅与淮剧
1941年新旅从广西桂林,转道湛江、香港、上海等地,来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苏北盐城。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同志会见新旅团员时交给新旅一项任务“组织苏北十万儿童,支持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者”。
建设五大中心、发展西路淮剧
淮剧根源于苏北的两淮(淮阴、淮安),流传于盐阜(盐城、阜宁)、扬泰(扬州、泰州),扩布于沪宁及皖东一带。淮盐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和南方吴文化互为过渡和影响的地带,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淮剧,其总体风格是既有北方戏曲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戏曲的柔和委婉,具有本地区特有的艺术特色。
淮剧与淮安
淮剧流行于苏北盐城、淮安一带,还有宝应、兴化等扬州部分地区,流行的地区绝大部分属当时淮安府管辖,因此定名淮剧。起源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
运河文化对“西路”淮剧的影响
淮安地处运河两岸、淮河下游,这里自古巫风盛行,民间的船民、渔民、农民以及部分市民都十分相信船头会、火星会、太平会、青苗会、收猖会等迷信活动。为驱邪避凶、酬神祭鬼,经常请“僮子”们念偈跳神、祷祀还愿。
淮剧—淮安人的本土乡音
淮剧原名香火戏江淮戏,发源于江苏省境内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运河以东的上河清江、淮安,里河宝应、高邮和下河盐城、阜宁等地,(一说源于清淮、流于盐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