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淮剧艺术表演的创新
淮剧是地方戏的一种,它流行在里下河一带已有数百年之久。淮剧之所以能够生存几百年,关键是它艺术的重点是表演。通过剧情和人物的塑造及演员的表演技巧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然而多少年来,淮剧由于传统戏固有的程式化,因而在表演上比较守旧,没有较大的出新,似乎一些表演手法,大家都司空见惯,耳熟能详。
浅谈淮剧锣鼓的实践与运用
淮剧锣鼓,乃是“淮剧打击乐”的代名词,它与淮剧音乐中的曲牌的形成发展一脉相承,其源于“香火戏”的“僮子锣鼓”,属于地方庙堂音乐范畴,所运用的也都是一些庙堂仪式的曲调,因此,后期淮剧锣鼓的发展形成,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地方庙堂音乐的影子。
论淮剧的艺术特色与发展
淮剧的主要起源地是盐城的建湖一带,它起源于“门谈词”,孕育于“香火戏”,受徽班演出的催化而诞生,因其乡土音调深受人们的喜爱。淮剧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久远的文化历史,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发掘其艺术魅力,塑造其新的形式,确保其得以传承与发展。
谈谈淮剧表演(我对淮剧表演的几点看法)
一个淮剧演员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以及人生阅历,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任何表演都是一种艺术形象的塑造忽略了勤奋和天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淮剧演员,淮剧也不例外。
淮剧的舞台美术
淮剧的舞台美术(简称舞美),随着淮剧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直到全面发展,成为淮剧舞台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门类。
淮剧传统戏的美学精神
淮剧在早期的“三可子”演出中,只有小生、小旦和小丑三个行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剧种从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中大量吸收艺术养料,尤其是进入上海以后,淮剧的行当迅速发展完备。
抗日战争时期的淮剧
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同志会见新旅团员时交给新旅一项任务“组织苏北十万儿童,支持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者”。新旅遵照刘政委、陈军长的指示,深入根据地所属各县广泛发动组织儿童,村村建立儿童团。新旅还做了培训儿童干部、教唱抗战歌曲等大量工作。
淮剧如何闯进上海滩?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诸多因素,在上海居民构成中,江苏籍占有相当的人口比重。来自江苏省的盐淮小戏,作为家乡戏,被市民们亲切地称作“江北戏”、“江淮小戏”、“江淮戏”和“上海淮戏”等。
淮剧文化扩散的空间结构
通过对淮剧起源与发展的梳理,可以初步廓清其扩散的轨迹:以发源地为基础,沿着便捷的交通线向外扩散。淮剧几乎同时发源于里运河(里河)沿岸的清江、淮安、宝应和串场河(外河)沿岸的阜宁、盐城五个点,这五地就构成了最初的两条点线结构,并沿河逐渐向南扩散至高邮和东台;再利用里下河密集的水网地形向腹地的兴化、泰州等地墨迹式的渐进扩散,构成了交错的梯形网络空间格局,到此完成了淮剧在苏北平原传播、扩散的演变过程。
淮剧历史:早期主要班社简介
在1950年、1951年两届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演出中,马麟童和筱惠春主演的《三上轿》一剧获一等奖,马麟童和徐桂芳主演的《岳飞》分别获荣誉奖和一等奖。1951年,因马麟童等成员与联谊淮剧团组成淮光淮剧团,另部分人员组成春光淮剧团而宣告解散。